在老家,清明的重要性僅次于過年。如果說過年是小家的團聚,那么清明便是一個宗系的大團聚了。在還沒有法定清明假期之前,大人小孩到了祭祖這天均停下工作或學業回村里參加清明活動。
01 祭祀
一般是農歷二月初二至清明節間選一天上山祭祖,有些村落僅是清明這天。到了那天老老少少早早起來,女人們張羅祭祀用的物品:元寶蠟燭、大燒豬、燒鵝、白切雞、各式糕點、水果。女人們先在自家進行簡單的拜祭再讓大部隊出發上山拜祖宗去。女人是不能跟去掃墓的,已出嫁的女人也不能回娘家祭拜祖先的,嫁去夫家就祭拜夫家的祖宗。
男人們扛著大燒豬,拿上鐮刀鋤頭在前邊開路。祖先們從前葬在高山,沒有正式修建的道路,平常沒人來走動,山里的野草茂密扎人。男人們靠著記憶邊找方向邊開出路子,這天一般下雨,山路難走。可此時孩子們最為高興,仿佛來春日郊游,采個野花,叼根小草,在茂密的草叢里竄來竄去。
到了地方,除草、撒一捧新土,將一年的荒涼打掃干凈。插上蠟燭,上香,壓好紙錢,放好貢品,逐一鞠躬祭拜后,便在跟前邊眺望高山風景邊野餐。聽別的村落同學說,他們會帶上大鐵鍋,在能用火的地方用燒豬骨熬一大鍋粥吃,很美味。返回村子后,女人們將剩下的肉挨家挨戶分點。
祭祀祖先是傳統,是緬懷,而在祭拜后面對祖宗吃一頓又添了些喜氣,不管如何活在當下是最重要的。
02 尋根
作為華僑之鄉,每年清明旅居國外的華僑如鱘魚洄游般從世界各地回鄉祭祖??纯蠢霞亦l,探探老鄰居,拜拜祖宗,不管這么多年在外面如何走翻天覆地地改變,那一口鄉音是不變的。
“祖宗”二字十分重要,一個村甚至一個大隊是同一個姓,上百年前是一家人的。一進去村子有池塘,榕樹和老祠堂,祠堂內有族譜,族譜寫著同一個姓的名字,如同門外的那棵根深葉茂的老榕樹,每個人仿佛是同一顆樹上伸展出來的根枝,同關聯同溯源?!皡⑻熘?,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
馬來西亞華人曹格在節目《旋風孝子》里第一次回自己的原籍貫,爺爺的老家,一踏入門便各種情緒涌上心頭不禁跪地痛哭。他說那是他們的家鄉,他們的根。去爺爺的住過的地方感受已過世多年的爺爺,去拜拜爺爺的爸爸,隔了三十年沒說話的臺山話,腦海里仍有印象,在家鄉的環境里磕磕巴巴地說出來了。即使已旅外多年,甚至國籍也改變了,但是內心深處從未忘卻過故鄉記憶。
從前華僑們為了生計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漂洋過海地去世界各地,即使過了幾代人,很多華僑仍堅持返鄉尋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03 沒有根的人
現在我們在北京發展,我說,我們是沒有根的人了。他不以為意,認為將父母接過來便是團圓。我知道不是這樣的,我的根是在那個南方的小城里,離開它我便是一株浮萍,離開它哪里都是異鄉又哪里都可以是故鄉了,常常回想它能觸摸到厚重的鄉愁。
今后我們下一代亦成為沒有根的人,未來他可能會普通話粵語隨意轉換的同時又能說這地的方言,一年回一兩次東北一兩次南方,能和爺爺拼酒,也能喝廣東老火湯,性格有柔有剛,口味能吃甜吃辣,說話口音不明顯,拿著這邊的戶口卻說不清是哪里的人,沒有印在骨子里的風俗習慣,對哪里都沒有很強的歸屬感。
沒有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