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之聲是一個概念,一個在某個文化里面存在但在另一個文化不存在的概念,因為“萬物之聲”本身并非一種“客觀存在”。
通常我們對生命的定義就是有呼吸,有血肉,或者由細胞構成的生物體就是生命,那么“石頭”是不是生命體呢,我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石頭不是生命體,它不符合生命體的特征,即使石頭的確“客觀存在”,但其不符合我們主觀狀態關于“生命體”的定義,但是,假設一下,萬一石頭也存在一個像我們人類一樣的世界呢,在它們眼里我們也不是他們關于“生命體”的定義,即使我們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石頭看來我們就像陽光一樣,他們可以感受,但的確看不到。
所以“萬物之聲”的客觀存在就是指不受人類主觀意識的影響而存在的一種事物,因為不受主觀意識的影響,所以需要我們對其保持敬畏的同時保持一顆不斷探索的心,敬畏會讓你學會尊重,不斷探索的心會讓我們永不止步。
而傾聽萬物之聲的前提就是相信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總是能夠證明你所想證明的事實,即便是在你錯的離譜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因為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你”這個生命體自己去創造的,除了創造之外,你還要讓它變為現實,這個現實同時也會作用于你的創造,改變你的想法以及價值觀,用物理學概念解釋就是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那么,如何感受萬物之聲呢,先深刻的認識自己,然后認識他人。認識自己是一元關系,你可以看到你自己的意志,感受自己的感受。認識他人是二元關系,你可以意識到另一人是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所以你需要共情對方的感受,尊重對方的意志。而這個世界并不是由簡單的你和他構成,這個世界還存在“三元關系”,即在復雜的關系中,你需要同時看到“我”、“你”和“他”等三個人以上的感受和意志,并且尊重在這個復雜的三元關系中所存在的競爭與合作。而三元關系即是感受萬物之聲的入口,理清了三元關系,萬物之聲也就能聽到了。
更好的認識自己
自我實現的預言
一個人重復三次以上的話,就是他生命預言的體現。因為一個人的頭腦和思維影響著他的外在行為,且讓他的“黑馬”(本我,也可以理解為反射腦)在無意識的情形下向著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目標努力。
看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想擺脫駝背的毛病,于是找了一個雕塑家雕刻了一座以自己為原形的身姿挺拔的雕像,且每天這個人都會看一下雕像,久而久之,這個人的身姿就變得和雕像一樣挺拔了。初看這個故事,內心充滿了疑問,不過當這個預言被自己驗證之后(總認為自己很幸運,所以幸運的事情總是在自己身上發生),自己也不得不去相信這個事實了。
我的感受是一個人的外在的行為只要持續的時間足夠長(3個月以上),外在就會影響內在,內在亦會反作用于外在,最終在內在和外在的結合下,也就成就了你自己的生命預言,即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所以,不是因為你常說某句話而促使了預言的實現,而是因為你的外在行為在長時間的持續某件事情的過程中影響了你的內在,就像魯米的詩“我們鮮少用心傾聽我們內在的音樂,但我們莫不隨著它起舞”。
潛意識亦是自我命運的體現
我們的外在命運和我們的內在想象,也就是內在意識,是鏡像的世界。即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在命運,看到他的內在想象。李笑來老師的課程中提到,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你對這個世界施展什么樣的力量,這個世界就會給你一定的反作用力。
結合上述的外在反應內在,內在也可以影響外在,即可明白,想要實現自我,內在是王道,因為內在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外在行為才會主動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但是,潛意識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而且潛意識發揮作用的方式亦不限于上述,因為意識層面可能只是微風吹過,潛意識層面上面已經是波浪滔天。
具體關于潛意識的見解,后文會專門提及,在此不進行過多論述。
活出自己的蓬勃生命力
為什么不被文化規范所教化的人是充滿蓬勃生命力的,因為他們的目標就是不受制于規則,且因為他們的不受制于規則,讓他們獲得了規則之外的力量。
這類人屬于強者,因為他們不受制于規則,因為他們是規則的制定者,如果這個規則不是他們制定的,他們會去打破這個規則并去制定新的規則。
而普通人想要獲得蓬勃的生命力,可以先從體驗開始。而關于體驗,我們要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方法去尋找,乃至于創造。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時,達到了“忘我”的狀態,那你在做另一件事情的時候,也是可以找到“忘我”狀態的入口的。而實現忘我的最佳方式為記錄,在忘我狀態時你想著什么,你的動作是什么,你的心態是什么,進入這樣的狀態讓你感受或者收獲了什么。通過對上述細節的記錄,我們即可以在自己的腦海中模擬一種環境,一種產生忘我狀態的環境。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沒有什么,就裝做你已經有了,你就會獲得擁有它的感覺”。這句話在特定的情形下,是有作用的,即你如果沒有自信,可以想象自己自信的樣子,通過自己外在表情的變化就可以讓自己獲得自信。但是永遠不要忘記,所謂自信的基礎一定是強大的實力和充足的準備。如果沒有底蘊作為后盾,這樣的自信一定會被打破,而被打破之后的自信將加重你的自卑。
了解了體驗之后,我們即可以立足于自身并創造體驗的場景讓我們活出自我,活出自己的野性,活出自己的蓬勃生命力。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這就是“野性生命力”的魅力所在。因為“野性”本身就意味著不受規則的束縛,意味著展現自我,意味著挑戰環境,而這種挑戰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這是打破規則、打破束縛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可以增加蓬勃生命力的一種方式。因為生命力的肯定不是只依靠“活著”就能展現,而是讓外人看到你的生命活力,看到你對困難的挑戰決心,看到你打不死的小強精神,看到你對規則的蔑視并去打破規則的力量,這就是野性所能帶給我們的。如果見過動物園已經被馴服的老虎,我們不會將其當做真正的“百獸之王”,因為“百獸之王”不會聽從人類的命令,而是與你對視之時的霸氣。
而我們的蓬勃生命力就體現在我們所展現的野性生命力之中。
更好的認識他人
身體所形成的瞬間判斷力
關于如何識人,很多的書籍對此都有詳細的論述,不過如何識人的智慧卻是不變的,即知己解彼,先理解自己,然后以理解知識的方式理解他人,在此基礎上利用自己身體的直覺以及身體感受去“感受”一個人,這種感受的過程是相信身體的過程,而非自己的好惡感以及經驗總結。
在此,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好惡感和經驗總結在很多情況下容易被我們的本能行為所誤導,即使我們確實有理智、能思考,但這種理性思考的能力總是很脆弱的,且在更多的時候,我們的本能行為會壓倒我們的理性。一個更不好的消息是我們的很多行為是受冥冥中的力量控制,可能是漫長歲月中進化的力量,也可能是基因的指令,且我們所認為自己所做的自由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受到了上面一種非理性力量的控制。
基于此,所以我們要在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過程中摒棄好惡感和經驗總結,且在摒棄的同時,去相信自己身體的感知。
為什么要相信自己的身體感知呢,因為我們的身體感知有一種瞬間判斷力可以很快的識別一個人他人的微表情,而這些微表情轉移到我們身體時(前提是你對自己有很深刻的認識),我們就會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基于此,我們就可以了解他人。
舉一個我們都遇到過的情形,第一眼看到的人,如果心里抵觸,那么你的抵觸就是自我防御,這樣的人最終也不能走入你的心,還有可能是敵人,這就是身體感知所發揮的作用。
珍惜規則和權力規則
認識他人之后,就要確立如何與他人相處的規則。珍惜規則適用在親密領域,即帶著自己的本我且以“流動而不成為”的方式與自己的親人、好友構建關系;權力規則適用于社會領域,即爭奪誰說了算的領域。如果你把他人定性為好友,那就適用于珍惜規則,如果不是好友,則可以適用于權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