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明天將要講《兩小兒辯日》這一則文言文了。盡管這一課是“熟課”,講過好多次,但我想嘗試一下,新的教法,目的就是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于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師執教這一課的課堂實錄,在這一課里王老師顛覆了他詩意的語文風格,教學角色由強勢向平和轉變,課堂面貌有激情向幽默轉變,教學語言有華麗向平淡轉變,課堂節奏有密集向舒緩轉變,教學設計有細膩向簡約轉變。在創作此課時王老師給自己了約法三章:第一,不使用任何多媒體,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如此而已。第二,不使用任何新的課程資源,一篇文課文足矣。第三,不使用任何“唯美”的教學用語,放棄唯美的教學設計,以“游戲”為入課的唯一線索?,F把他的課堂實錄進行梳理,方便我明天上課范山模水。
寫詞――“象”的觀照
1.王老師:聽寫詞語:車蓋、盤盂
(我改成讓學生找反義詞:
一兒:日始出――近? (大如車蓋)
? ? ? ? ? ? 日中――遠? ? ( 如盤盂)? ?
一兒:日初出――遠? ( 滄滄涼涼)
? ? ? ? ? 日中――? 近? ? (如探湯)
2.王老師:生比劃車蓋和盤盂(相同教法)
3.王老師:假如讓你選一個詞形容秋天和形容夏天,你會怎么選?(相同教法)
探究――詞語的“名堂”
1.王老師在四個詞“盤盂和車蓋”“滄滄涼涼和探湯”中間畫兩條線,讓學生想一想,有什么名堂?然后通過范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對讀,引導學生明白兩個小兒說的沒錯。(我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說出兩小兒各自的觀點,然后多種形式朗讀,加深學生理解,達到熟讀成誦目的)
2.引導兩小兒觀察角度不一樣,出現的結果就不一樣。
王老師:早上的太陽,從形狀的角度看像個車蓋,從溫度的角度感受滄滄涼涼,這是事實;中午的太陽,從形狀角度看像個盤盂,從溫度的角度感受像探湯,這也是事實。但是兩小兒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完全不同。(可以把這段話作為小結,然后過渡到下一個問題探究學習。)
3.王老師:把“車蓋和盤盂”“滄滄涼涼和探湯”擦除,讓學生替換詞語,來讓學生領悟兩小兒的觀點。(教法相同)
辯日――“趣”的體驗
1.王老師:一個說早上近中午遠,一個說早上遠中午近。兩小兒各說各的觀點各說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誰也不肯善罷甘休。用書中的一個詞來說,就叫――。(教法相同)
2.板書:辯斗,你們是怎么理解辯斗呢?請找出兩小兒“辯斗”的句子,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兩小兒的辯斗(改成前后桌讀)
3.王老師:挑學生到黑板前辯斗。(教法相同)
4.師生辯斗。
①師中古文朗讀腔讀,生也用朗讀腔讀。
師: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生: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師: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滄滄涼,及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②師生語速加快辯斗。此言差矣
③師生語氣加強辯斗。非然也
④師搖著手非也非也!生非也非也非也
⑤師:不給你啰嗦了,反正日初出近,日中遠。
生:你才啰嗦呢,就是日初出遠,日中時近。
師:你胡說!日初出近,日中遠
師總結:這才是辯斗
(教法相似)
5.兩小兒形象分析
師:喜歡兩小兒嗎?為什么?師生合作演。師讀旁白,生表演,師添加“堅持曰”“反駁曰”“扯著嗓子曰”“跺著腳曰”讓學生辯斗。(教法相同)
決日――“知”的分享
1.王老師:兩人正在辯斗,誰來了?孔子是誰???他能說得上來嗎?從哪里看出來了?(教法相同)
2.誰能為“決”組個詞語?
3.如果兩小兒請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你會怎么說?老師扮演兩小兒,學生扮演孔子,理解“孔子不能決也”。
悟日――“智”的啟迪
1.師總結,這個科學常識,并不太難,但擱在兩千多年前,卻是一個難題。
2.齊讀最后一段。
3.講解“知”
①什么叫“知”?
②帶著“嘲笑”讀。
③小練筆
面對兩小兒的嘲笑,孔子會怎么想、怎么回答,請你寫一寫??梢杂梦难晕恼Z氣“孔子曰”,也可用“孔子說”開頭。
④孔子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