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公司有沒有這種人,中午一起點了盒飯,大部分人還沒怎么開始吃呢,他就己經吃完起身扔盒飯去了。對于這種天生就吃飯快的人,有些人會覺得這樣不好—傷胃,也有人會覺得這人效率高辦事利索。
? ?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懷有后面這種想法,也因此覺得自己吃飯快還挺好的。直到兩年前接觸心理學和最近2個月通過武志紅老師系統的了解心理學,我才意識到這吃背后隱藏的巨大玄機,透過它不斷能幫我們了解自己,也能更好的去理解他人。
? ? ?精神分析對吃飯快的解釋是:嬰兒時期母親哺乳上的量和次數不夠,導致嬰兒很多時候都吃不飽,于是養成了一有機會就拼命吃的習慣,于是這種行為就植根于潛意識一路被帶到了成年后。行為如果不被察覺就會一直在背后發揮著影響,不光是吃飯快這一看的見的行為,更大的則是連帶引發的行為動機背后的深遠影響。這也是為什么武志紅老師一再鼓勵那些吃飯快的人能吃的再慢一點,我想背后的原理也是希望通過現在的慢來療愈過去的快,從而讓自己能不斷完善變得更好。
? ? 我二年前有意識的練習放慢吃飯速度時,體會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匱乏,擔心不趕緊多吃一點后面就沒了,于是無形中吃飯時就想把速度加快,一口還沒咀嚼幾下,就急著吃下一口,如些反復下飯菜真正的滋味其實是感受不到多少的。之后我在自己的銷售工作中也感受到了這種匱乏感,對于這種感受我的理解是,奶水是嬰兒時的生存資源,而成年后,工作業績就成為了主要的生存資源,于是嬰兒時對生存資源的匱乏感也自然延伸到了成年后的工作中,擔心市場不夠大,客戶不夠多,擔心業績被別人搶走。這種匱乏感一方面可能是一種動力,但更多的時候給我的則是過度的壓力和緊迫感,讓我馬不停碲不敢有任何懈怠,心其實是很累的。
? ? 后面通過幾個月有意識的自我溝通和吃飯習慣上的改變,匱乏感確實減輕了不少,除了業績上做起來更輕松外,心態上的自由帶給我整個人狀態的提升其實更佳。
? ? 記得看到過一種介紹日本禪修時的飲食法,一碗很小的小米粥和八顆花生米,一起差不多只有正常飲食的1/3量,但正是這么一小份,只要你按照禪修的正確吃法卻都能吃飽。分析其中的核心就是一個字:“慢”,比如吃花生米,一顆花生米要在口中嚼38下才能咽下去,我自己試用,嚼8下就沒了,情不自禁就給吞下去了,后面一再賴著性子也最多只能到20下,再多就根本控制不住的自己就吞下去了。所以我覺得這種與其說是在練吃不如說是在練定力。雖然沒能達到38下,但20下的體驗也足夠讓我驚訝了,因為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花生米原來可以那么好吃。
? ?都說人生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雖然沒法像禪師那般修行,但至少從日常的吃飯中去用心感受,放下手機,放下心事,慢慢的體會每一次咀嚼的動作,從食物中去感受到這個社會的豐盛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