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講述傅海棠的投資經歷的,主要是以農民的視角講述了他在期貨市場,或者說是在農產品市場的跌宕起伏。傅海棠是農民出身,并且他也一直標榜自己農民的身份,書里的語言較為樸實,經歷也較為真實,傳達了很多他對于很多農產品的理解,同時也有他對于交易、對于自然規律的態度。
初識傅海棠是在一次偶然的講座上,他是演講嘉賓,一身正裝,很瘦,普通話也不是很標準,講了一下午但是只有一頁PPT。不過質樸、真誠的氣息能在他的說話中體現出來。
他的觀點很強烈,他不相信技術分析這種事后的講解,而是要通過供求關系做未來的預測,要研究基本面。他是一位遵從天道規律的農民,當然當農民的時候大多是靠天吃飯。物極必反、追求大的平衡和小的不平衡。
摘自:《一個農民的億萬傳奇》
1.“貴出如糞土,賤取和珠玉”。他把買進賣出的正確方法和心態說明白了:在價格便宜的時候,要像珍惜珠玉一樣把貨物買進來,在價格貴的時候,要像對待糞土一樣把貨物拋出去。
2.
能讓散戶賺大錢的行情,就是大漲大跌的行情,在震蕩市,散戶是弄不過主力的。因為在震蕩市,價格沒有明確的方向,漲一點或跌一點都是“合理的”,因此有資金實力、有信息優勢、有政策影響能力的主力機構能夠影響短時間價格的漲跌,而散戶則只能兩面吃巴掌。
3.數據方面最根本的就幾個點:價、量、庫存、成本、利潤。價又分為產區價格和銷區價格,量分為供應量和需求量,庫存分為產區庫存和貿易商庫存,成本和利潤包括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潤。然后通過你的研究方法把這些點連成一條主邏輯線或者投研的框架。庫存->價格->利潤->庫存....
4. 在大行情中,農產品期貨的漲跌幅往往沒有現貨大。
5.
農產品歷史性行情,往往發生在收貨季節。因為在收貨之前人們對減產的預期往往不夠充分,也沒有充分考慮“不確定性”和“突發事件”。在大幅減產的信息確認之前,總有著各種“希望”和“奢想”,總覺得現在雖然有點供不應求,但等新的供應上來了就會緩解供求關系,非要等到收獲了,確認大幅減產了,才發現供不應求沒有緩解反而還加劇了,才承認自己的“錯誤”。
6.
價格一直漲到買方和賣方能達到“共識”了,才會停止,而一旦停止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盤整,也就是實現了一個新的價格區間的動態平衡,另一種則是快速下跌。
7. 農產品更加關注供應,工業品則要更加關注需求。
8. 長期來看,農產品影響“求”的因素相對穩定。
9.在結果發生后去找原因,總能想辦法找到,這往往是分析師干的事情,作為交易者,必須先找到原因,先推導出結果,這樣才能在投資中賺到錢。
10.
農產品的歷史性上漲,一般都是現貨先行,然后期貨才跟進。其傳導原理是這樣的,首先是基本面動,然后現貨動,之后期貨動。
11. 在歷史上豆粕的價格一直是玉米的兩倍左右。
12.至于企業是否應該轉型,應該往哪個方向調整,這是企業的事,政府要做的是創造一個自由競爭、優勝略汰的環境,
13.
所謂的貨幣只是財富的符號而已,錢是可以印出來的,財富無法印出來,財富必須靠勞動者雙手和頭腦創造出來。
14. 合法經營的富人,在致富的過程中,直接和間接創造的社會財富遠大于他個人獲得的財富。
15.當今社會,某些媒體和相關機構似乎有引導百姓仇視富人的傾向。這是需要謹慎的。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必然有他超越常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