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翻完了拆書幫趙周先生的《這樣讀書就夠了》,拆書幫在讀書社群里面的組織能力非常厲害。有完整的規章制度、自己的讀書方法。整本書圍繞著便簽拆書法、拆書幫俱樂部、拆書家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拆書幫的拆書方法、理論基礎以及拆書家的養成方法。看上去更像一本內部培訓手冊。可是并不妨礙我從這本書受到啟發。
讀書有很多誤區:
誤區一:學的越多,不見得用的越多
知識并沒有用,只有知識產生了實用價值,它才有了用。
很多人不斷學習,但是只停留在了解知識的層面,那么就算大量的閱讀,所了解的知識也只能進入工作記憶,存儲周期短,知識檢索能力也非常低。這樣學習并不能帶來明顯益處。
我們不妨想想,為什么要學習?
作為一個功利主義的學習者。我學習的目的是增強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陶冶個人情操。
知識的演變步驟:
信息-->知識-->技能-->才干
這像一個長尾漏斗,漏到最后,能轉化成能力的真不多。那么不妨在每學習一個新東西的時候,先慎重思考,它可以怎么用于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給我帶來什么益處?以主旨問題去學習,而不是以獲得知識去學習,可以更大程度上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所以,在翻開一本書之前,先想想,我是期望從這本書獲得的價值是什么。在看完一本書之后,再想想,我從這本書上學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啟發,給我之后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什么益處。
誤區二:以書籍為核心,而不是以自己為核心
我們大多數人看書的時候,總是從頭到尾瀏覽,希望吸收書中所有知識,或者做一個以書的結構的思維導圖,私以為這樣便是較好的讀書方法。
但是其實作者的思考框架大多不和我們相同的,我們生搬硬套的使用作者的思考方式、站在他的視角去理解知識。得到的知識依舊是作者的知識,而不是自己的知識。將作者的知識進行啟發和反思,形成自己的理解,這樣才對自己產生了價值。
** 所以以自己為核心,追求書中有些觀點對自己有所啟發,有收獲。而不是一定要照著書籍的結構去理解知識,將關注主體從書籍移動到自己。**
誤區三:從頭到尾通讀,看完一本書
知識領域必然也充斥著二八定律,20%的是好書,80%的書并沒有那么好,那么面對大多數書籍,大可不必從頭到尾通讀。知曉了作者觀點,理解了自己關注的部分,覺得全書沒什么太多的價值值得吸收了,便可把書放下了。切不可因為強迫癥的 “讀完一本書“”而強迫自己在花費時間從頭到尾去通讀。
誤區四:沒有建立起知識和自己的聯系
如果沒有建立起知識與自己的聯系,那么大多知識僅僅只可以作為談資。比如看完這本書,我如何建立起知識與自己的聯系呢?
1.完成這篇文章,思考對我有用的知識。
2.列出對自己的影響。
對我之后看書方法的影響:
- 豆瓣評分在8.5分以下的,全部不用通讀全書。
- 以解決主旨問題去學習,而不是以獲得知識去學習。打開一本書先想想希望從這本書獲得什么,合上一本書一定要總結下從這本書獲得了什么。
- 看完一本書,思考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的影響,列出待行動清單和準則。
3.根據上面的行動準則去踐行與精進。
一些其他思考
當然本書除了拆書方法,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拆書幫的組織架構設計、培訓過程中的引導方法。那么這些知識,我并沒有總結,因為這目前不是我的主旨問題,也不是我這次需要翻開這本書想要獲得的答案。我只關注了我目前的主旨問題:如何讀書,期望這樣求得片面的深刻性。如果下次有其他的主旨問題,比如社群的組織架構設計。我可以會再次閱讀這本書。那么有疑問,這樣是不是效率更低了?我認為單點突破比全面前進效率更高。
思緒時間:2016年8月16日07:25:00 - 8:03
寫作時間:2016年8月24日15:45:51 -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