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邊境小縣,要不是附近的龍骨山出土了中國最早組裝的恐龍化石 “神州第一龍”, 嘉蔭也許至今鮮為人知。 事實上,嘉蔭縣城本身并沒有什么稱得上景點的地方,除了從小城邊上奔流而過的黑龍江,這里實在找不出讓人印象深刻的景致。
好在嘉蔭境內還有一座名聲遠揚的龍骨山,更有一個級別很高的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無疑已經成為嘉蔭這個邊境小縣最為靚麗的一張名片。
我不知道龍骨山以前的名字,或許它根本就是一座佇立在黑龍江邊上的無名小山,它甚至夠不上“山”的級別,那么矮小,那么沒有棱角,甚至還有幾份說不出的荒涼與凄冷。
在發現恐龍化石之前,誰也不會想到這座小山下面竟然埋藏著規模宏大的恐龍化石群。更讓人意外的是,這里竟然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更是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神州第一龍”的出土地,嘉蔭作為“恐龍之鄉”的美譽也由此而來。
這也應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古話,位于黑龍江畔的龍骨山和它所在的嘉蔭縣確實是因龍而興。
不過,龍骨山的出名卻出得有些窩囊,甚至充滿恥辱。
早在清朝末年,因黑龍江水的長年沖涮,位于江畔的龍骨山不時出現古生物化石。附近村民并不知道這些化石的價值,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撿回家給孩子讓玩物,誰也沒把那些千奇百怪的石頭當成寶貝。
那時的黑龍江已成界江,清王朝更是腐敗沒落到了有邊無防的地步,以至于沙俄的古生物學家頻頻出沒于屬于龍骨山,肆無忌憚地在這里考古和挖掘,把那些原本屬于中國的寶貝偷盜回國,變成了他們的考古和科研成果。
1902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在龍骨山發現并出土了一批恐龍骸骨,并組裝成一具高4.5米、長8米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命名為“黑龍江滿州龍”,后陳列在圣彼得堡的原蘇聯地質博物館內。
就這樣,我國出土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就這樣流落海處,這也是中國流落海外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
應該說,對于國人尤其是對中國的古生物學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段并不光彩的歷史,甚至是一個難以痊愈的傷疤。可歷史就是歷史,再屈辱也得面對,更不允許重來,只能在痛心疾首之余反思和奮進。
我不知道設立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是否考慮直面歷史的因素,但我相信這個國家級地質公園一定程度上具有警示后人的積極意義:落后就要挨打,貧弱就會受欺辱,國防安全如此,文化安全亦然。
我先后去過兩次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幾乎每一次,我都會在進入公園大門那一瞬間產生一種錯覺:一會兒就可以在這里看到“神州第一龍”的真龍之身了。
這顯然是個無法實現的“白日夢”。時至今日,高大的“神州第一龍”化石依然流落異國他鄉,回家的路依然漫長,抑或目前還看不到回家的可能。
想來是地處偏遠的緣故,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并沒有多少游客,尤其是恐龍博物館里,工作人員似乎比游人還多,多少顯得有些冷清。
不過這個博物館的建設水準卻很高,既有實物展出,也有形式多樣的科普介紹,尤其是借高科技手段復原的恐龍生活場景,在聲光電的密切配合下顯得活靈活現,讓人大飽眼福,不知不覺間就學到了不少與恐龍有關的常識。
天高云淡 2012年11月25日18:29于沈水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