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昨日夜讀,了解了古代教育的宗旨在于“知”,而人鍛煉修養的第一方法是知止,通過止的作用達到知的狀態。然而在社會生活中,凸顯一個人成功與學識的地方在于這個人是否具有判斷力,經驗,開拓精神與個性。那么是不是我們有了知的狀態就成功了?是否具有了知的狀態就具備了經驗,判斷力呢?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其實知與止是相互互動的,止的狀態決定了知的境界,只不過有時候先知而后止,有時候先止而后知,比如:在止的延伸上,只有一個人確定了自己一生要做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做,那么這樣的人在知的層面上才能夠處事不驚,處事無悔,這就是先止而后知了。如果從知止角度看教育,那何為教育,教育應該是一個從止到知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注重止內的修養,也注重止外的延伸,止內的修養在于心性,而止外的延伸在于目的,在于途徑,在于價值,在于貢獻,所以內止止心,外止止事,教育就是應該能夠讓我們清楚止心的過程,能夠明白止事為何事。今日看伙伴們在朋友圈所提的一句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來往于枷鎖之中的緣由在于沒有通過止心的作用來為自己了卻枷鎖的沉重,因此在知的層面只記得最初的自由,而忘卻了止事的目的,也就有了感慨。
?從這次的閱讀思考,確實思考有時候會有很大的瓶頸,或者有思考不明白的地方,就像此次一樣,隨著哲學內容的不斷深入,漸漸的不明白很多東西,并且闡述不準確,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讀的不深入,但這也有可能是一種教育常態或者思想常態。因為知本身就是從模糊到不模糊,而止是從不清楚到清楚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朦朦朧朧。然朦朦朧朧卻可以增加我們的思考能力,可以增加我們的個人意識,這樣的朦朦朧朧何嘗又不是一種美呢?【夜讀文章】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