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靈樞·九針十二原
黃帝向岐伯問道:我將百姓視為自己的子女,養育他們,并征收他們的錢糧賦稅。我憐憫他們時常不能生產自給,還接連不斷地生病。對于疾病的治療,我想使他們避免遭受藥物、砭石的傷害,而僅用微小的針,刺人肌膚,就可以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使氣血在經脈中順從運行、出入離合循行無阻,從而治愈疾病。同時,為了把這種療法流傳后世,就必須明確地制定出使用法則,而使它永遠不會被湮沒,歷久而不失傳;并且這個法則還應該易用不易忘,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其有綱紀,清楚地分出章節,辨明表里關系,確定氣血終而復始的循行規律。而所用的針具也都要交待出具體的形狀。為此,我想綜合以上的問題,首先編著一部針經。現在,我想聽聽你對于這個問題的想法;。
岐伯回答說:讓我盡我所能依次陳述,使它條理清楚,就像萬物起于一而終于九的規律一樣清楚明白。現在讓我首先來談一談關于用針治病的一般道理。運用小針治病的要領,說起來比較容易,可是要達到精妙的境界就不容易了。一般的醫生拘守形體,只知道在病位上針刺;高明的醫生卻能根據病人神情氣色的變化針治疾病,人的“神”是及其神妙的,雖然沒有形體但卻是無所不在,它會客居在人體的所有地方,在人體的所有門戶(指穴位)出入自由,如果診查不出這種神不守關而發生的疾病,又怎么能知道發病的原因呢?針刺的微妙,在于怎樣運用快慢的手法。一般的醫生僅能拘守四肢關節的穴位治病,高明的醫生卻能把握經脈穴位氣機的變化,氣機的變化離不開孔穴,孔穴中所反映出的氣血虛實盛衰的變化,是至清至靜而極其微妙的,當邪氣盛時不可迎而補之,邪氣衰時不可追而瀉之。這就如同好的弓弩手,懂得扣動扳機的時機;差的弓弩手,該擊發時卻扣而不發。用針的人必須知道氣機的往來運行變化,并相應地嚴格由氣機運行來把握針刺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一般的醫生對此昏昧不知,只有高明的醫生才能知其妙處。正氣之去叫做逆,正氣之來叫做順,明白了逆順之理,就可以大膽直刺,不用再問了。如果正氣已虛,反而用瀉法,只能是更虛;如果邪氣正盛,反而用補法,只能是更實。所以,迎其邪而瀉,隨其去而補,都應當在用心體察氣機變化后,再靈活運用才能調和虛實。掌握了這個關鍵,小針治病的要領,就盡在其中了。
大凡用針時,正氣虛則用補法,邪氣滿則用瀉法,有長久淤血的用泄血法,邪氣勝的用攻下法。《大要》說:“慢進針而快出針,急按針孔的為補法;快進針而慢出針,不按針孔的為瀉法。這種補和瀉的作用,似有感覺又無感覺。要細察氣的后來與先至,決定去針或留針。不管是用補法還是用瀉法,要使病人感到補之若有所得,瀉之若有所失。”
虛實補瀉的要領,就在于九種針具有不同的妙用。補或瀉,都可用針刺手法實現。所謂瀉法,就是要很快地將針刺入,得氣之后,搖大針孔,轉而出針,可使邪氣隨針而出。出針后不要馬上按閉針孔,反之則邪氣就會蘊積于內,血氣就不得疏散,起不到瀉的作用。所謂補法,就是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針,要輕微,仿佛若無其事,行針導氣就像蚊子用尖銳的嘴叮在皮膚上一樣,似有似無;在留針與出針時,更要像蚊子叮完皮膚后,悄然飛去,而感覺上好像它仍舊停留在那里那樣的輕妙。得氣之后,急速出針,要像離弦之箭一樣快速。右手拔針,左手緊閉針孔,經氣因而留止,針孔已閉,中氣就會充實了。如果皮下出血,不可任其淤留,應當盡快采取刺絡放血法將它除掉。
持針的準則,以握針具堅實有力最為可貴,對準穴位,垂直而刺,針要不偏左右,還要注意觀察病人的血脈,進針時避開它,這樣就不會發生危險了。剛進針時,一定要注視病人眉目之間的神態,針者要把握取血于營、取氣于衛的道理,于兩衛間取陰陽之氣,全神貫注、毫不疏忽地觀察進針效果,由此預知病情的良惡。病人的血脈,是橫布在腧穴周圍,看起來脈管突出清晰,觸摸時則會感到很堅實。
九種針具的名稱,根據其不同的形狀而命名。第一種叫做镵針,長一寸六分;第二種叫做員針,長一寸六分;第三種叫做鍉針,長三寸半;第四種叫做鋒針,長一寸六分;第五種叫做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叫做員利針,長一寸六分;第七種叫做毫針,長三寸六分;第八種叫做長針,長七寸;第九種叫做大針,長四寸。镵針,針頭大而針尖銳利,適于淺刺以瀉皮膚之熱。員針,針尖如卵,適于磨擦分肉之間,既不會損傷肌肉,又能夠疏泄分肉的邪氣。鍉針,針尖像黍粟之粒圓而微尖,適于按壓經脈,以導引正氣,從而排除邪氣。鋒針,三面有刃,用來治療積久難治的疾病。鈹針,針尖銳如劍鋒,用來刺癰排膿。員利針,針尖如同長毛,圓而銳利,針身略粗,用以治療急性病。毫針,針尖形如蚊子的尖嘴,徐緩地刺入皮肉,留針養神,以治療痹痛。長針,針尖銳利,針體較長,可以治療日久不愈的痹癥。大針,像折竹一樣銳利粗大,針尖稍圓,可用來瀉去關節郁積的積水。九針的情況,大體如此。
氣在人體經脈之內,陽邪之氣常在上部,糟粕之氣常在中部,寒濕之氣常留下部。這就使針刺的部位不同了。如果針刺頭部骨陷孔穴,就會使陽邪得以泄出;針刺中土之脈(指足陽明胃經),就會使濁氣得以外出。病在淺表而針刺太深,會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自己的部位,病癥各有自己所適應的孔穴,情況不同,就要相應用針。不能實癥用補法,虛癥用瀉法,那樣損不足而益有余,這被稱為病上加病,只能加重病情。在病重的時候,如果誤瀉了五臟陰經的經氣,就會造成死亡;而如果誤瀉了六腑陽經的經氣,就使病人形體衰敗,難以恢復。誤瀉陰經,使臟氣耗竭,就會導致死亡;誤瀉陽經,損耗陽氣,就會使人發狂,這些都是誤用補瀉的害處。
進針之后,如果沒有得氣的感覺,就說明氣還沒有至,應當繼續施行手法,而不須拘泥于手法的次數,以達到“氣至”為度。如進針之后,有了得氣的感覺,就可以出針,不須再行針刺和留針了。九針各有它的適應證,因而針的形狀也各不相同,要根據病情選用,才能適合需要。針刺的要領,就在于達到氣至,有了氣至的感覺就表明有了療效,療效確切的,就好像風吹云散,立刻明朗地看到了青天一樣。針刺的主要道理,就完全包括在這里了。
黃帝說:我想聽聽五臟六腑經氣所出之處的情況。
岐伯說:五臟經脈,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經脈,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人體臟腑有十二經脈,每經各有一絡脈,加上任脈之絡、督脈之絡、脾之大絡,共計十五絡脈。這二十七經絡之氣周行全身,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間,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經絡之氣流注于五輸穴,晝夜不息。
人體經絡的節點,共有三百六十五個會合處,都是經絡之氣聚結的地方。知道這些要妙所在,一句話就可說明白,否則就不能把握頭緒。這里所說的節點,是經絡之氣游行出入的部位,而不是指皮肉筋骨的關節。
在實施針刺之時,注意察看病人的氣色和眼神,可以知道血氣的耗散與還復;分別病人身體的強弱,聽他聲音的動靜,可以掌握其邪正虛實。而后,右手主推而進針,左手輔助而護針身,當針下得氣時,就可以出針了。
凡是要用針之前,一定要先診脈,觀察脈氣的和與不和,然后才可治療。如果五臟之氣已絕于內,是陰虛,而用針反補在外的陽經,造成陽過盛而陰更虛,這叫重竭,重竭必死,其死時是安靜的。這是因為醫者誤治,違反了臟氣陰虛理應補之的原則,而誤瀉了腋下和胸前臟氣所出的腧穴,促使臟氣愈趨虛竭所致。如果五臟之氣已絕于外,是陽虛,而用針反補在內的陰經,造成陰氣過盛而陽氣更加虛竭,這就形成了陰陽之氣不能順接的病變,這叫逆厥,逆厥必死,其死時煩躁不堪。這是由于醫生誤取四肢末端穴位,致使陽氣徹底衰竭所導致。
針刺的要害在于:凡針刺用瀉法的,已刺中了病邪的要害,但仍然留針而不出的,就反而會使精氣耗損;刺中了要害,但未經運用適當的針刺手法,就立即出針的,就會使邪氣留滯,進而郁壅。如果出針太遲,損耗了精氣,病情就會加重,甚至使形體衰敗。如果出針太快,邪氣留滯于氣分,就會使肌膚上發生癰瘍。
五臟有在外的六腑相應,六腑之外有十二原穴相應,十二原穴出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部位,四肢肘膝關節以下部位的原穴主治五臟病變。所以五臟有病,就應該取十二原穴。因為這十二個原穴,是五臟稟受三百六十五節經氣的部位。五臟發生病變,就會反應到十二原穴上,而十二原穴各有所屬的內臟,只有明確了各原穴的特性,觀察它的反應,就可知道五臟受病的情況。心、肺位于胸膈以上,屬于陽位。肺是陽位的陰臟,為陽中之少陰,它的原穴是太淵,左右二穴。心是陽位的陽臟,是陽中之太陽,它的原穴是大陵,左右二穴。肝、睥、腎位于胸膈以下,屬于陰位。肝是陰位的陽臟,為陰中之少陽,它的原穴是太沖,左右二穴。脾是陰位的陰臟,為陰中之至陰,它的原穴是太白,左右二穴。腎是陰位的陰臟,為陰中之太陰,它的原穴是太溪,左右二穴。在胸腹部臟器附近,還有膏和肓的兩個原穴,膏的原穴是鳩尾;肓的原穴是氣海,都屬任脈,各只有一穴。這十二原穴,是臟腑經絡之氣運行交通的關鍵所在,能夠治療五臟六腑的各種疾病。
凡患腹脹疾病,應取足三陽經(即胃、膽、膀胱);凡患飧泄疾病,應取足三陰經(即脾、肝、腎)。
五臟發生病變,就好比肌肉上扎了刺、物體被污染、繩索打了結、河流發生淤塞一樣。但是,刺雖然扎了好多天,還可以拔掉;物體污染雖久,還可以洗凈;繩結雖然拴了許久,還可以解開;河流淤塞時間雖長,還可以疏通。有人認為久病痼疾不可針治而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善于用針的醫生,治病就像拔刺、滌污、解結、浚淤一樣。得病時日雖久,還是可以達到治愈效果的。那些說久病不可治愈的,是因為沒有掌握針刺的技術。
針刺治療各種熱病,適宜用淺刺法,手法輕而且捷,就好像用手去試探沸騰的湯水一樣,一觸即還。針刺治療寒性和肢體清冷的病證,適宜用深刺留針法,靜待氣至,就好像旅人留戀著家鄉不愿出行一樣。在內的陰分為陽邪侵入而有熱象的,應當取用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進行治療,要正確地去進行治療,不要松懈疏忽,直到氣至而邪氣下退方可停針;如果邪氣不退,則應持續治療。如果證候出現在上部,且屬于在內的臟病,就可以取用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穴進行治療;如果證候出現在上部,而屬于在外的腑病,則應該取用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