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理論簡介
中醫脾胃病理論源遠流長,大概指發生在食管、胃、胰、脾、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的一類內科病證。包括中醫常見的胃痛,痞滿,嘔吐,呃逆,嘈雜,反胃,吐酸等病證,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食管炎,消化道潰瘍,胃粘膜脫垂癥,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腸炎等上消化道病變均可參考脾胃病辨證論治,基本概括了消化系統病全貌,體現了中西醫結合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新認識。
脾胃病的發生常與下列因素有關
外感時邪,內傳脾胃
外感六淫之中,寒暑濕邪皆可內客脾胃,胃失和降,脾亦不運,氣機壅滯,日久氣滯,血瘀,濕阻,食積,痰結,火郁諸證生矣。可成痞證,胃痛,嘔吐,呃逆,噯氣等病證。
飲食所傷,脾胃受累
腸胃為市,無所不受。飲食不節或過饑過飽,暴飲暴食,損傷脾胃,可致食積,疳積,胃痛,噯氣,呃等證,飲食不潔或進毒物,可引起吐瀉,胃痛,腹痛;飲食偏嗜,過肥甘厚味,嗜辛辣,醇酒無度,則助濕,生痰,化熱,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日久變生胃痛,食積,嘔吐,嘈雜等脾胃病證。過食生冷,可致泄瀉。
情志失調,氣血瘀滯
憂思惱怒,氣郁而傷肝,肝失疏泄,橫逆反胃,發生疼痛。乃氣滯血瘀,不通則痛。
脾胃虛弱,中虛臟寒
若饑飽時常,或勞逸過度,勞欲久病,或稟賦不足,皆致脾胃虛弱,或脾陽不足,中焦虛寒,或胃陰受損,失其濡養,而發為胃痛等證。
脾胃病中醫特色治療
穴位貼敷治療
根據不同疾病進行中醫辯證取穴,并將相應藥物貼在穴位上,通過藥物的經皮吸收,刺激局部經絡穴位,激發全身經氣,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適應癥:外敷于神闕,天樞,關元,中脘,梁門,期門等穴位。適用于胃脘痛,吐酸,泄瀉,痢疾,鼓脹等疾病。
1.每次貼敷4-6小時,可每隔1-3天貼一次。出現皮膚過敏如瘙癢,疼痛者應即刻取下。
2.冬病夏治腧穴貼敷從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貼一次,每次貼4-6小時,連續三年為一療程。
注意事項:1.貼敷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2.貼敷藥物后,進行局部防水。
? ? ? ? ? ? ? ? ? 臍療法
臍療法就是將藥物敷于神闕穴到達病變部位而發揮作用,臍療是外治用藥途徑的精髓所在。臍下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和胸腹靜脈想聯通并有動脈分支,血管豐富,藥物易通過薄層皮膚彌散而吸收入血進入循環而發揮藥物的全身治療作用。
適應癥:主治寒濕內盛或寒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疾病,如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所致的胃脘痛,腹脹,腹痛,腹瀉,惡心等病證。
? ? ? ? ? 中藥灌腸療法
操作:用石蠟油潤滑腸道沖洗袋前段10-15cm,自肛門插入15-20cm。液面距肛門小于30cm,緩慢注射藥液,便于藥物保留于直腸結腸內,通過腸粘膜吸收而達到治療疾病。
適應癥:
1.各種肝炎,黃疸,急性胰腺炎等。
2.慢性結腸炎,,包括:部分感染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和輕癥非病原體感染所致的結腸炎癥,如放射性腸炎,偽膜性結腸炎等。
3.適用于高黃疸肝炎及肝性腦病患者。
4.用于高熱等癥,以鎮靜,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