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鹽五言六
1
飛機劃過天空,轟鳴聲越來越近,張家明拉著黑色的商務行李箱,帶著黑色的墨鏡,神色匆匆地從杭州機場走出來。
“二叔,到哪兒啦?趕緊著回來呀!”張葉君,家明大哥的女兒,從小就跟家明這個二叔很親。當然,家明也樂意寵著這個乖巧的侄女。
“葉子,我剛下飛機,你先安撫好奶奶,我一個小時后就到家。”家明掛了電話,鉆進出租車,說了句:“師傅,麻煩去嘉興北大街。”
“好嘞,您坐好了,出發!”穿白襯衫的師傅從后視鏡里瞄了一眼家明,隨手按下“空車”牌子,踩下油門,開上寬闊的機場大道。
張家明摘下墨鏡,露出方正的稍顯發福的臉。他放松一下緊擰著的眉頭,看著車窗外流動的綠樹和高樓,不禁感嘆:又變了!
已經有三年多沒回來了,自從兒子上了高中,就沒空回老家,本來想今年高考結束一家三口回來一趟的,結果自己太忙,又耽誤了。想想也確實愧對老母親,把五個孩子拉扯大不容易。自己翅膀硬了就飛到廣州定居,別說照顧了,就連過年都難得回去孝敬一下。
昨天一早,葉子打來電話,說老母親因為北大街拆遷的事兒病倒了,又不肯去醫院。所以他立馬訂機票趕了回來。
2
張家明拎著行李箱站在高大的推土機旁,眼前雜亂的景象讓他目瞪口呆。
北大街靠東側沿環城河的一排老房子不見了,廢墟上有隨意丟棄的老藤椅和沙發碎塊兒,昔日依河而建的江南水鄉特色建筑都已蕩然無存。家明只有依靠石埠,能回憶老鄰居們的具體位置。
家明的思緒飄蕩開了:小時候的北大街是小城里最熱鬧的地方,家明和伙伴們成天奔跑在弄堂中,東家進西家出,跟在賣麥芽糖的擔子后邊喊:“換糖啦!破鞋子破鐵碎牙膏皮,雞毛鴨毛舊衣裳哩!”
沿河的第一幢是建偉家的,建偉媽媽開的裁縫鋪生意很好,一進北大街就能看到她胖乎乎的身影忙碌著。她手里拿著手臂那么長的竹尺子,在平鋪的布料上比劃來比劃去;脖子里掛著的皮尺,也隨著身子悠悠晃動……
石埠最長的要數阿飛家。沿河的房子都像吊腳樓似的,一半用柱子撐在水面上,一半在河岸上。阿飛家有艘小木船,平時就拴在屋子下方的水域,他能從家里直接跳到小船上,讓家明好生羨慕。夏天,家明一幫男孩子游泳時,常常偷偷翻進木船,或躺著歇涼,或互相晃悠著掉下水去……
再往北就是鐵皮匠家的二樓二底,他家的木樓梯一踏上去就嘎嘎響,比敲鐵皮的聲音都尖銳。那時,家明每次想嚇唬嚇唬鐵皮匠家大眼睛的小女兒,都會被這亂叫喚的木樓梯破壞掉……
3
家明沿著北大街破損的石板路朝里走,街道西側的老房子都還在,可是都緊閉著家門。秋日的午后,他都沒碰到一個老鄰居。
家明皺了皺眉,拐個彎,加快步子朝家走。
這是一棟獨立的老宅,方方正正,四合院的樣子。儀門頭上的題額已經難以辨認,但門楣上方層層疊疊處覆以黑瓦,還是很有氣派。大門旁側斑駁的灰白老墻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歷史文物保護點。
家明興匆匆地跨進左側的木門,葉子就迎了出來:“二叔,您可回來了!大家都在奶奶房間里,走。”
家明利索地把行李箱放在小天井旁的老木桌上,斜穿過正方形的院子,也顧不上留意腳下青石板間濃濃的青苔,一個趔趄,差點滑倒。
“姆媽,吾回來哩!”家明的一聲呼叫,把一屋子人的目光吸引了過來,有大哥大嫂和葉子的女兒,有大姐小妹及倆夫婿,家明一一打了招呼。
因為家明媽住的是大廳北面的堂屋,房間安靜,但光線比較暗,開著暖暖的燈。八十歲的家明媽在小妹的攙扶下,從雕花床架的暗紅色老木床上慢慢坐了起來,虛弱地喚著:“家明啊,回轉就好,回轉就好!”剛說一句就老淚縱橫,讓人看得心酸。
家明鼻子一酸,眼睛濕潤了,他坐到床頭的方凳子上,探過身子哽咽著說:“您不是上個星期還中氣十足地在電話里跟我講保衛北大街嗎?怎么才幾天功夫,病成這樣兒?”
“還不是因為那些推土機,一進北大街就把沿河的老房子推平了,姆媽見不得這陣仗,就病倒了。”大姐說,“沿河的吊腳樓早就破損嚴重,住的都是租客,前幾年你回來時不也看到過,大塊的石棉瓦趴在屋頂上,刮風下雨時就精零光浪響。那哪是能住人的地兒呀?”
大嫂緊接著也說開了:“沿河最北頭那家,去年入秋時,突然著火,燒掉了一大間。好在沒人住,阿飛他大伯路過看到,才報了警,沒有釀成大禍,否則北風一吹,火勢撲過來,大家都得遭殃。后來調查出來,據說是電線老化引起的火災。”
“不是說政府負責修繕嗎?這就沒下文了?說拆就給拆了,真是!”家明憤憤地說,“這可是歷史文化遺產啊,讓大家搬出去是可以的,但是拆掉了可就啥都沒了!”
妹夫接話了:“二哥,政府也是有顧慮的。不推平的話,還會有人住進去,很危險。接下來北大街西側,我們這一片老房子,也要開始拆了。現在這周圍都冷冷清清的,大部分街坊鄰居都已經搬出去了。”
“吾不搬,死啊不搬!”家明媽提高音量說了一句,緊接著就是一連串咳嗽,咳得她臉色發白,上氣不接下氣。
家明趕忙站起身拍拍她的背,勸道:“姆媽,我們的老房子很多設施都老化了,您住著不安全。”
“個么吶兄弟姐妹幾個,幫吾修修好呀!”家明媽說著又哭起來,“吾舍不得老房子,吾想蹲老房子里,等吶阿爸回來!”
小妹嗔怪道:“姆媽您亦要說這些沒用的了,阿爸要是活著,早就回來哩!”
家明嘆著氣,拍了拍小妹的肩膀:“別說了,讓媽躺下休息吧!我去想辦法。”
4
小時候,奶奶常跟家明說爺爺如何靠做海鹽生意建造這三開四進的大房子,講抗戰時期北大街的繁榮。這老房子是爺爺的心血,是歷史的見證。
家明站在老屋門口,隔壁北大街71號老房子里走出個人,驚喜地喊:“是家明啊,你回來哩啊!”“是啊,費伯要出門呀?”
費伯湊到家明身前,嘮叨開了:“家明,你不曉得,吾跟你姆媽這幫老骨頭都不想搬。那天有三輛推土機開進北大街,眨眼功夫就推倒了沿河好幾戶人家。吾啦有七個老頭老太跑出去攔著,不來噻啊。你媽急得暈倒哩,吾啦就嚇得扶她回屋了。”
“謝謝,謝謝!虧得有您這老鄰居照顧。”家明真誠道謝。他能想象出當時的混亂場面,現在只留下費伯的一聲嘆息。
葉子提著麻布袋準備去買菜,她走到家明身邊,神秘地說:“二叔,小叔叔在加拿大給我出主意,讓我拍了好些北大街的照片,我都發到微博上去了。”
家明欣喜地問:“有何反響?讓我看看。”
葉子打開微博,遞給家明:
“留下吧,留下對祖輩們生活的懷念。”“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好古建筑,為市民增加了解城市歷史文化的絕佳場所,保存下歷史的記憶符號。”“很有歷史感。”……
網友在微博上紛紛表達了保衛北大街的呼聲。
家明看到最下邊還有相關城建部門的回復,立馬關照:“葉子,干得漂亮!我去打聽打聽,你照顧好奶奶。”家明剛要走,費伯拉住他袖子說:“讓我孫子開車陪你去,他熟悉路,你盡管使喚。”轉身又朝自家門里喊:“阿軒,快跟你家明叔辦大事兒去!”
5
城建辦公室內,工作人員正與家明詳細敘述著北大街改造方案:現已啟動了北大街歷史文化中心建設,為還原水鄉記憶,計劃打造“南動北靜”兩個區塊,整合傳統建筑特色與現代設計風貌,保留北大街72號等周邊老房……
看來老房子保住了,家明喜笑顏開。可轉而又皺起眉頭:“我媽年紀大了,不想搬。”“我們會修整你們的老房子,等三年,北大街改建完成,你們還是住那里,免費住,想住多久住多久。北大街住著老街坊們,才有北大街的靈魂嘛!”
“好!”阿軒激動地鼓起掌來。
家明爽朗地笑著:“我媽和老鄰居們的工作我來做,你們準備好搬遷合同,等她簽字吧!”
夕陽溫暖了環城河,靜靜的北大街正期待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me_鹽五言六? 想做個哼著小調的碼字工匠,隨性而為,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