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

遍地殘陽,翠綠的藤蔓攀爬煙色的屋檐。花開花謝,結籽成熟,風碎串珠,潤浸歌板,一個飽滿的葫蘆在蓬萊仙山無盡的海霧中,愈加引人遐思。


圖片發自簡書App



承載著無數的歷史傳說,游歷不周仙山,走進江南小巷,來到人間。悠揚的絲韻伴梅花簌簌飄舞,碎瓊亂玉般落到烏篷船的舷板,船娘的身姿漸入迷離,被攪亂的一江春水向后退卻,復又恢復了平靜,點點絲韻融入水的靈魂,越發清潤。曾幾何時,葫蘆被制成簡單的樂器——葫蘆絲,幾根管弦,一只葫蘆,簡單而不單調,吊一串中國結,典雅的民族風情充裕其中。真正的藝術來自民間,經歷生活的磨難,世道的滄桑,留存下的是勞動的靈魂,將這種靈魂轉化成喜聞樂見的藝術深入人心,廣為流傳,并無斧鑿粗糙之感,更多的是喜愛與尊重。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曲葫蘆絲飄落西窗暗雨,緩慢憂傷的調子在秦淮河水中穿過,厚重的脂粉凝滯了聲簫的管弦,點點無奈斑駁了瑤琴的焦尾,但葫蘆絲的身影卻毫不滯澀。天然,淳樸,圓轉如意,溫潤似玉,猶如青樓女子一聲幽幽的嘆息,看透了世態炎涼后的冷漠與嘗遍了人情冷暖后的無助結合,正是葫蘆絲沙啞而保守的音色,如泣如訴,如怨如歌,令人心生疼惜。風髓香盤,珠翠脂粉早已不再重要,夜夜笙歌,醉生夢死已成過眼浮云,僅留的是不顧一切的癡狂與一廂情愿的愛戀。重要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癡”;無奈的是“負妾一雙偷淚眼”;心酸的是“還君明珠雙淚垂”;傷心的是“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貯得離人淚”。從很大程度上看,葫蘆絲已超越了樂器的原始形態,而化身為一個幽靈,一個寂寞的幽靈。

絲韻漸行漸遠,惟有孤獨。葫蘆似乎偏愛孤獨,傲然獨立,天生喜愛羈旅與漂泊,大漠曉寒,漢南晴川,一人,一劍,劍尖上必定挑著一只葫蘆,自此天南地北,海角天涯。在某種意義上,葫蘆成為酒文化的代表,拋卻青銅杯金戈鐵鼓之鏗鏘激越,忘記白玉杯溫香軟玉之珠潤鶯啼,看不到葡萄美酒在夜光杯映襯下妖冶的鮮紅,辨不出糯香米酒伴著古色古香的陶罐愈加香濃。葫蘆以最原始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帶著天然的豪放,展現最原始的人性,這必定為俠客所鐘愛,凜冽的酒入愁腸,惟一觴而解千愁。

圖片發自簡書App


暮雨細細,殘敗的杏黃酒旗在山風中搖搖欲墜,油膩的碗碟擋住了店小二一雙朦朧的睡眼,劍客取下葫蘆,拔開塞子,可供下酒的僅有幾粒發潮的花生,隱隱透著些霉味,幾壺下肚,已醺醺然,大呼“拿酒來”,無人應,只得枕著葫蘆,尋覓醉鄉。

醉鄉亦是不好尋的,特別是對于離鄉多年的游子,浪跡天涯的羈旅之人,家鄉的面目已在滄桑中褪色,伊人的繡帕色澤也不再鮮艷。天、水、地、人,都沾染了些許灰色的調子,似睡非睡,記憶如決堤的洪水般蔓延,烏蓬斜雨,穿花拂柳,是誰在船頭淺斟低唱;玉笛笙簫,白衣勝雪,是誰于凌波尋梅望月,漣漪泛入眉梢眼底,全是深意。

有相聚就有別離,離是聚的埋伏,偽裝在花前月下的金樽清酒中,顫動在斜鬢鳳尾的玉簪金絲上,略帶一絲無奈與哀愁。葫蘆上精巧的刻畫是相思的寄托。夜深人靜,冰冷的、細膩的紋理滑過肌膚,可會想起贈予之人,獨倚窗欞,泫然欲泣。在一個陌生之地,思念是深海里的魚,萬水之中全是皈依。

“傳一曲天荒地老,奏一支水遠山高”,葫蘆滿載文化與思念,于梵音中漸漸消散,記憶中的永恒不是本體,而是內涵與延續,穿越萬古洪荒,千里江山。


圖片發自簡書App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發于口為言,形于器為樂。在古老的茹毛飲血、三餐難以為繼的年代,遠古人們為飲食奔忙,...
    一夢卿閱讀 933評論 8 4
  • 第一次聽見對葫蘆的贊美是老藤。他去了很遠的一個縣城工作,他說很喜歡那里有一家小院,因為那家人種了葫蘆。坐在葫蘆架下...
    玉冰蓮閱讀 429評論 0 2
  • 我是喜歡這個數字,就四舍五入了,是三十六個盛夏。 1 盛夏如果沒有果實,那只剩下遺憾??墒鞘⑾膮s是有果實的, 盛夏...
    朱迪勞閱讀 207評論 0 2
  • 各位嘉賓,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致被碾壓的生活。為何是碾壓呢?比如剛才演講的同學就是上次國獎的獲...
    當時只道是尋常閱讀 456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