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敘事,十多年前就曾聽過,也看過類似的書籍文章,那具體是什么,我通過查閱資料和自己的理解,我想它應該是以敘事或講述故事的方式對教育事件進行描述、分析、論證和反思的思考研究過程。其目的是從發生在敘事者身邊的、有研究意義和研究價值的教育事件中發掘隱藏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解釋、發現或揭示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故事性,可讀性較強,適合每一位教師從日常教育教學中發現并記錄,提煉出其教育規矩及教育本質,其實說白了就是觀察學生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在平凡中學習生活中多記錄,抓住師生之間交往靈性瞬間,讓其停留與放大,讓其在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自然流露。
作為教師,我們的教育生活,日日如此,年年不斷,有可能感覺是在不斷重復,不斷循環,可我們所教的孩子在這里拔節,那是生命成長的故事,那是生命自熱而然的流淌,真正的教育是教師利用教育規律,結合學生個性特點,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因材施教,讓孩子經歷最適合他的教育,那才是最美好的教育,教無痕跡,生命健康成長更是感覺不到他在成長,我想不過如此。
作為父母親,平時和我們自己的孩子一起,也沒好好思考如何更好的引導與教育他們,也許自己太忙,也許時光太短,一晃孩子都會主動盡孝,都會關愛我這個不太合格的父親,不覺中孩子已經長大,可教育中仍有很多很多疑難雜癥,很多時候都沒靜下來好好思考,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時光就這樣匆匆而過了。
赫爾巴特說過,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張文質先生也說過,教育是慢的藝術。我想用文字記錄這種藝術那再好不過的啦。我們一生遇過的人,都是前生修煉了多少年,才換回今生的緣分,惜緣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我想用文字記錄這份緣分,那應該是最美好的方式,和孩子之間的交往,通過這種以文字記錄地方式,多少年以后,再翻開當初我們的故事,我想那是幸福的。就當下而言,我想記錄(這里我還不敢用寫作)可以促進我們思考,讓我們之間的交往有不一樣的改變,有更多的可能,也許奇跡就不一樣,就在這記錄中從此不一樣,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也許更是不一樣,我想我們要熱愛生命,記錄生命,禮贊生命。
為期一天半的文質先生寫作提升班就這樣霎那間過了,我還沒學好,更沒學夠。通過此次的學習,使我感受到那深深的責任,趕快拿起筆,記錄孩子們的成長故事,把這種故事用文字呈現,用愛去春風化雨,用大腦去思考,去行動去詮釋與改變,我想精彩的教育人生將別有一番風景。同樣也使我有強大的動力,這種動力就是貴在堅持,每天都要用文字記錄我與孩子們的故事,其實在這之前,多次都想養成這種書寫人生的習慣,可每次都堅持不了,也不是不想堅持,也許是事情太多,也許是有些懶惰,這其實都是借口,我想唯一的理由就是自己沒有開始,也沒有堅持下去,不能養成習慣,我想把這種書寫生命的行為刻錄我的骨髓,植入我的基因,那才是我的樣子。我其實最害怕的不是我不會寫,也不是我寫不好,我最最害怕的是我堅持不下去,我怕我會放棄,我怕我會當個逃兵,最佩服文質先生曾提過一句話:一個老師要有作品意識,其實我很想的,我很想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思考,也許這就是我堅持下來聽一天半課最大的動力,我超想有自己的作品,我想我要以這個為目標,希望自己堅持下去,不,是一定要堅持下去,言必行,行必果,真正踐行孔先生之教誨,我想我內心是害怕的,內心是膽怯的,我要變得強大起來,勇敢面對自己的懶惰,面對借口,理想的我向惰性的我發出挑戰,堅持吧,21天好習慣,也許我們可以做的更好。
好吧,我想我會勇敢起來,做個堅強的人,做個不輕言放棄的人,也許這就能改變我的一生,那就從教育故事開始,我想成為想成為的那個有作品的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努力吧,為夢想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