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在《圍城》里說:“圍在城里的人想出去,圍在城外的人想進去,對于婚姻愛情,人生的命運,大抵如此。”
Hamlet說:“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我想對身邊那些進京生活的朋友,問上一句:“你在北京活得可好?”
? ? ? ? ? ? ? ?01進京的朋友
2015年同住一個小區(qū)的一位朋友舉家搬到了北京。
他們的進京計劃大概可分這么三步。
一、2011年買了北京的房。
二、男主人考了兩年中國政法大學,終于錄取。
三、女主人借公司的一次培訓的機會,最終留在了北京總部。
他們進京后我們曾聯系過幾次,孩子進了個并不算拔尖的幼兒園,每月3000多。男方上MBA每年好幾萬的學費,還有月供,生活得并不輕松。不計轉換成本地擠進北京的人值得欽佩。
? ? ? ? ? ? ? ? ? ? ?02北京,你的魅力在哪?
前兩天,看了一項數據,北漂一族中河北人口排第一位。確實,我身邊在北京買房的多了去了,有的已經買了兩套。為什么?他們看中的究竟是什么?
公平的競爭
良好的醫(yī)療
子女的發(fā)展
開闊的視野
……
還有既然同樣是霧霾,首都的霧霾或許吸起來更fashion!
? ? ? ? ? ? ? ? ? ?03你非要進京嗎?
我在2017年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就跟開公眾號一樣,跟有無勇氣沒關系,因為覺得這件事跟我沒關系。但是今年突然就有了這種欲望,而且很強烈。
生活在一個76萬人的小縣城里,活得如同井底之蛙一樣。突然,得到專欄為你打開了一扇窗,而且你也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你,愿意結識你。比你優(yōu)秀的人愿意跑上200公里來看你,一頓飯讓你眼界大開(想到了跟巴菲特吃一頓飯的標價是2000萬,現在真是覺得值,如果我支付的起)。
見識比知識更重要。很多東西是不可逆的,一旦你從井底好不容易的爬了上來,你就真的不愿再去當一只井底之蛙了。就好像使慣了蘋果7的人,你讓他去用老人機,這是怎么可能的事情呢。
人到中年,是要計算轉換成本的。除非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超級個體,未來在你面前清晰可見,不然這第一步是先邁哪條腿還真是要好好掂量。
聽著汪峰的《北京北京》,寫著我的《北京北京》,心里一時荒涼,說什么“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生活知道你是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