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午12點30分,我和同事擠出午睡時間,匆匆趕往東涌中學去聽來自杭州阮老師的報告。14點,又趕回學校上班,僅一小時的講座,卻講出了學生寫作的玄機。
一、認識寫作
阮老師首先鄭重講明:寫作是一種生活,是一種日常生活存在方式,不必仰視,而寫作的意義卻值得大家關注。
他引用了加拿大馬克斯.范梅南的一段話,來表明寫作在人生中的意義:
寫作是某種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寫作是為了檢驗事物的深度,也是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
接著阮老師說,寫作是精神世界的生活。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內在的精神的自我,一個是外在的肉身自我,寫作是那個內在精神自我的活動。正如普魯斯特講:當我寫作的時候,進行寫作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那個我,而是另一個自我。寫作讓人的靈魂變得深刻、有趣。
人,不只依賴物質而活著,也依賴著精神而健康。寫作是留住快樂的一種方式,又是在苦難中自救的一種方式。因而寫作成為精神的需要。
可見,認識寫作價值與意義,我們就會離不開寫作,我們會發現寫作與吃穿的物質一樣,是人之所必需。
的確,應把寫作提升到這樣的一種認識層面,才有正確的寫作態度。
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
阮老師強調:初中生寫作還只是步入精神世界的生活。還是"步入",才剛剛開始。
那么通過寫作,應幫學生構建怎樣的精神世界?阮老師列舉了三道杭州中考作文題說明,寫作應引導學生去關注什么?
2015年杭州中考題:金克木通過在圖書館讀學者書單上的書,走上成功之路,你有何啟發?寫一篇文章。
2016年:父母幼兒園時期,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初中時去替孩子做好諸如整書包、洗衣服之類的活。問材料引發你什么思考,請寫一文。
2017年:本來我可以放棄,卻咬牙堅持下來;本來我可以沉默,卻勇敢發出自己的聲音……本來我可以爭取,卻因猶豫而錯過……也許這就是成長中的喜悅與煩惱。以"本來我可以"為題,寫一文。
觀此3題,發現考題由關注成功經驗轉向引導孩子關注自身成長。這里阮老師還引用漫畫家朱德庸的《 在一個時代里緩慢行走》中幾段文字,說明人應如何成長:
不同的植物生長在同一種氣候里,都會順著天性,有這么多自然發展;那么不同的人們生長在同一個時代里,不是更應該順著個性,有更多的自我面貌?
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城市面貌變得越來越相似,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也變得越來越雷同了。
就像不同的植物,為了適應同一種氣候,強迫自己長成同一個樣子那么荒謬;我們為了適應同一種時代氛圍,強迫自己失去了自己。
我們碰上的剛好是一個物質最豐碩而精神最貧瘠的時代。
是的,這是一個只有人教導我們如何成功,卻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
如何成長?成長中應該保持什么?修煉什么?
作家梁曉聲說: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是一個人很好精神世界的標準。
阮老師也拿出了自己教學中所倡導的標準:高貴的氣質,寬厚的愛心,悲憫的情懷,清潔的精神,承擔的勇氣。
所以首先應為學生構建一個燦爛的精神世界。
三、如何寫作
課程標準中要求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其實通過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看",如果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精神世界,那么他的感受,體驗、思考的"思"就有了高度。這個高度是無法一下子教到的。
好的作文教學,應從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思想深度入手,從表達與交流的快樂入手,而不是教授僵化的寫作程式。
在日常教學中要著力突破兩個方面:一是文字表達的基本功,一是個人真實感受,獨立思想。一切獨立思考的成果,都是有價值的。即使很幼稚,因為是屬于"他"自己的,也就具有了其他人的思考不能替代的獨特價值。
語文課堂要進入精彩的生活世界,就要通過"語文方式"進入。即經由"語言、思維、表達"的途徑,關注日常中的語文現象,語文問題,從而超越現實世界的原型生活,經由步入精神世界的生活,衍生成一個語文世界的"另一個我"。
阮老師說,在寫作中我們應經歷"觀相---妙想---心相"的三部曲。
只有對生活有發現、有感受,才產生意義,產生思想。
最后阮老師為我們呈現了他學生作文《生動的重復》,這篇展現學校食堂師傅愛心的文章,因為獨特的發現,因為深刻的感受,因為關注生活而產生感動,所以從幾十篇作文中一下子跳出來,打動了阮老師。
有精神世界的孩子易發現日常生活的美。
有精神世界的孩子書寫的文字也格外有香氣。
打造燦爛的精神世界,這樣才有美麗動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