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鍋盔饃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鍋盔這兩個字對我來說是有溫度的詞語,它承載了一個關中女兒幾多難忘的回憶!

我的故鄉在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稱的涇陽大地上,鄭國渠從村南潺潺流過,澆灌著兩岸的良田萬傾,讓家鄉的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光景。在我少小模糊的記憶中,南北二山的女孩子以能嫁到涇三高水澆田之地為榮幸,因為一樁良緣便足以改變一個女子后半生的命運。我的親戚中就有好多這樣的例子,她們穿著紅紅的嫁衣,懷揣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來到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種植糧棉和蔬菜,收獲理想和愛情。

小麥是關中的重要農作物,鍋盔是小麥的主要副產品,農家的過活少不了鍋盔這種獨特的美食。

五黃六月,緊張的三夏大忙過后,顆粒飽滿的麥子便被農人放置于圓鼓鼓的糧食囤里,然后用鐵搓瓢裝一長條口袋,拉上架子車去磨坊磨面。新麥子磨出的面粉有田野清風的爽心,有五谷自然的香醇。新磨的面粉先摻水和面,再加入傳統的酵面發酵,等面發得圓圓的脹脹的,便開始生火烙饃。上面是尺八鐵鍋,鍋底下燒的是曬干的充滿陽光味兒的麥草,柔柔的,不軟不硬剛合適,恰到好處地滿足了烙饃所需要的火候。農婦左手吧嗒吧嗒地拉著風箱,右手時不時在鍋上三翻五轉,約摸一袋煙功夫,一個噴香撲鼻的鍋盔饃便靜悄悄地誕生了!這時候,拿起案板上的刀,熟練地切成幾豁,隨意地拿起其中任何一塊冒著熱氣的鍋盔饃,輕輕地掰開來,夾上油潑辣子,夾上自制的豆瓣醬……唇齒生香,美味無比,那種絕妙的享受,非親身經歷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母親三十多歲的時候,留著長長的黑黝黝的發辮,一雙大眼睛清澈明亮且極富神采,她烙的鍋盔饃不光好吃還好看,因為她會在鍋盔饃上面轉花。那是烙饃過程中一種翻動面餅的特殊技巧,至今我因為廚藝不精而未得母親的真傳,姐姐妹妹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母親的絕活,她們烙出的鍋盔饃外焦內酥,松軟可口,常常為外人稱道。清楚地記得母親烙的鍋盔饃,仔細看能看到饃上細密的花紋,若隱若現的,既美觀又大方,宛如天空變幻的云朵般美麗神奇!我曾不止一次地向朋友夸耀母親的手藝,我私下里以為母親就是個民間藝人,只是居于鄉村,沒有機會展露她的才華而已。

我十三四歲起便開始寄宿生活,穿梭于學校和村莊之間,鍋盔饃成為我求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每一個禮拜,我都要從家里背幾個鍋盔饃去七八里外的學校上學,吃完了再回家去取。周而復始,持續了七年之久。七年里,母親無怨無悔地坐在灶火前,重復著起面,發面,烙饃的一系列枯燥環節。秋季里肯下連陰雨,麥草潮濕的晾不干,風一起,濃煙滾滾倒刮回廚房,母親嗆得直流眼淚,縱使這樣煙熏火燎的日子,母親始終把烙鍋盔饃看成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風吹不動,雷打不動。有幾年時間,我們姊妹幾個都在學校寄宿,母親的工作量大了許多,但她依然不緊不慢地哼著秦腔戲堅守在灶臺上!真懷念背鍋盔饃的歲月,可惜那時沒有留下一張母親烙饃的照片,如果有的話,那肯定是一幅絕美的珍品!

那時候如果學習緊張,不能按時回家取饃,烙好的鍋盔通常由父親負責送到學校。我父親身材矮小,從小腿腳就不好,騎自行車走路都沒有別人利索,顯得笨拙而吃力。到學校送饃一般都是放學以后,父親推著自行車焦急地在人流中尋找我的身影,見到我后匆忙把裝鍋盔饃的布袋遞給我:“你媽叫我快快給你送來,害怕你饃吃完了餓肚子!”說完就又推起自行車往回趕。我送他來到校門口涇惠渠畔,看他竅竅巴巴地上下自行車,心里默默地流淚,我暗自心想:親人們啊,我一定要發奮努力學習,不能對不起父母和這些鍋盔饃!

前幾日,在涇陽和幾個當年一起背鍋盔饃長大的發小相聚,知道了和鍋盔饃有關的一件事:我們當中有個叫友的同學長大后在西安城開了一家鍋盔饃店,生意還不錯。為了使自己的鍋盔店生意更火,他找到另一個叫誼的同學陳述他的設想:你是文人會寫文章,我想借你的如椽大筆為我的鍋盔店寫一篇《鍋盔賦》,說一說鍋盔饃的歷史淵源,最好有名人喜吃鍋盔的典故點綴其中,好好宣傳一下咱涇陽鍋盔,如何?!誼點頭應允:可以,可以,想法很好,容我回去查查相關資料,回頭再議!再次見面,友提議把武則天寫進鍋盔賦里,誼面露難色:則天女皇與乾州鍋盔還能攀扯上,與涇陽鍋盔似乎沒有什么牽連!友道:誼,你個書生認死理,你不會想象和杜撰嘛!誼一本正經地說:想象和杜撰也要尊重歷史,不能憑空捏造呀!友有些喪氣:那就慢慢來吧,我有更好的想法和創意再來找你。誼拱拳笑道:愿效犬馬之勞,只是以后文章寫好了,生意做大了,拿什么謝承我?!友豪爽地一拍大腿:這有啥難的,給你十個鍋盔!后來友卻再沒有找過誼,誼也聽說友不烙鍋盔轉而從事了其他行當,《鍋盔賦》之事便告一段落。二十年后的某一天,誼在初中同學群里驚聞友因病猝亡的噩耗,悲難自忍,徹夜不眠,他悠悠嘆息道:十個鍋盔的約定尚未兌現,他怎么可以說走就走呢?!言之切切,令人酸楚不已!……

如今的鍋盔早已不用鐵鍋燒麥草制作了,做工先進的電餅檔烙鍋盔更便捷也更省事,且味道也相當不錯。但每當手捧鍋盔饃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想起故鄉的裊裊炊煙,泛著青草味的麥草,衣著簡樸的父親母親,一起背饃上學的小伙伴……

一摞摞鍋盔饃,一段段塵封的記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男兒壯懷賽柔腸, 秦川自古帝王鄉?!?《大秦帝國之崛起》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片尾曲一句“秦川自古帝王鄉”,唱的無數...
    b2efeb6ea406閱讀 1,855評論 0 1
  • 背 饃 2017-11-06 馬騰馳 文化陜西SQ 背饃這個詞,完整的說法應該是:背著饃當干糧,到離家遠的學校去上...
    樂英明閱讀 725評論 1 1
  • 1、家【短文】 家,是因為宗親關系而牽掛的地方。不管你走多遠,心系的永遠是那個家,家里的父母、祖輩親人,從而使你總...
    鄧文偉閱讀 1,181評論 0 4
  • 刀劍起 江湖一場風雨 多少英雄展雙臂 舞動乾坤比高低 一場恩怨一場戲 一段情緣素寫今夕 清風來 煙雨蒙紗大地 花開...
    6bc20608a844閱讀 248評論 0 0
  • 2月8號下午乘坐fly bus 到了酒店,剛到房間,就聽到噼噼啪啪的雨點打在玻璃上。我們商量著晚上怎么安排,我主張...
    p在水一方閱讀 427評論 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