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這本書的前言中,作者寫了一位研討會上印象比較深刻的小林先生,在這位老師上課的時候,一名叫徹的學生因學校里不快樂,而在走廊苦惱不想上學,這一行為引起了班里許多學生的共鳴——媽媽和老師都是騙人的,學校里根本不快樂。
看到這些文字,我的腦袋里浮現出了我以前所帶的學生,他們的生活大概也是不快樂的,從來校第一天就數著手指頭盼放假就可以看出。那么這個不快樂的根源在哪里呢?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怎樣盡力讓學生感覺到學校里是快樂的呢?這是我最先想弄明白的。
為什么不快樂?小林老師也跟我們一樣,對于這個有一萬種可能的問題不得已知曉全部原因,于是他在班級上課的時候進行了討論,結果是老師太嚴或者太松竟然成了一個直接原因。用作者的一句話來解釋:“教師太嚴厲了或者太溫和了都是不夠格的?!?/b>
要解決這個問題,個人覺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昨天我上晚自習的時候就在嚴和松之間有了一個很深刻的感悟。因為帶的是初一,雖然學生們是軍訓期間,應該很多都疲倦了,但我這次并不想做體察民情的溫柔教師,累了,可以給你時間歇著,但必須保持安靜??柿耍梢源蛩仨氂兄刃?。我在上面說的時候,希望不要竊竊私語,這是最基本的禮儀,就像別人講話你不要插嘴一樣。我義正言辭的在講臺上巴拉巴拉的說了這幾點,結果開始講字母的時候,學生零回應,感覺貌似被我唬住了,心里嘀咕著可能第一節課,有點過了。晚自習放學以后,我出了教室,十來個積極的學生也準備排隊回宿舍,這時他們軍訓的教官進去了,是一個跟我有一拼的瘦小姑娘,雖穿的戎裝,但也擋不住一身的稚氣??吹剿M去,幾個男生又跟了進去,頓時在講臺上把她圍了起來。我不得不感慨,人家這人緣,的確是我沒法比的呀。就在我發感慨的時候,幾個男生惡作劇般的從教官的頭上,把她的帽子摘走了,還邊傳便起哄,我心里感覺很不爽,不知道是羨慕人家的人緣好,還是不喜歡學生的行為,于是上前跟教官商量,已經過了送寢時間了,讓他們回宿舍吧,于是教官一聲令下,學生排隊回去了。我不得不佩服人家這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可以鬧騰,也可以嚴格。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找這個平衡點,怎樣才能嚴慈并濟,恩威并施。雖然我不喜歡跟學生打鬧,但談心總歸是可以的。想了很久,得出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答案:上課嚴要求,樹立威嚴,下課多交流,讓他感覺你跟他近。好吧,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句廢話,但這是我深思熟慮出來的,所以感悟頗深,相信執行起來,也肯定和以前是不一樣的。
“學校不快樂”除卻老師的原因,還受同學關系和學校環境的影響。小林老師用“什么都可以向別人求助的人際關系”來使教室里的關系變得更融洽。教學的中心稍微做了轉移。對于我們,整堂課整堂課的來講這些,考慮到教學進度,可能不大現實,但每節課來一點也可以的,偶爾拿出十分鐘,想個有關主題,大家便可自由談論得出觀點。小林老師還利用生活舊物,例如牛奶盒來制作自己的玩具或者教材,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緊密配合,手工使學生團結到了一起。
讀完前言,就讓我有很多想法,我們缺少的不是發現問題的眼睛,而是解決問題的用心。以后我會以小林老師為榜樣,積極的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而不是抱怨完就只剩感嘆,希望我們的教學之路越走來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