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一味地相信自己的眼睛,有時候視而不見也是一種修行”
一篇好文章總能給人很多啟發《遇見未知的自己》無疑做到了。不知是作者的話觸動了我的心靈?還是內心深處與她產生了共鳴?
?我是誰?我遇到的是怎樣的自己,人生中一路走來,無外乎會經歷很多艱辛和坎坷,但似乎還沒認真的想過到底是一個怎么的自己。
關于“自己”或許每個人的標準都有所不同,個人更偏于心理學上的心理特征詮釋。人的氣質無好壞之分,是與生俱來被賦予的一種個性標志。性格的好與壞,就一定是受后天影響而獲得的一種自我認知,乃至對遇事做人以及生活的一種態度。所謂最好的自己不單單是環境中的自己,更是與生俱來所賦予的那個自己。
? 人都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動物。恐懼未知的事情與未知的驚喜,人更愿意抓住那些真實的東西。養尊處優而非處憂,沒人愿意自尋煩惱。或許是生存法則給我們留下的烙印,又或者是大千世界的道德束縛,循規蹈矩,不允許我們犯錯,讓人恪守古道而隨其前行。在現實的模樣里遇見“自己”是否會拋開約束看看真正的自己。
假如遇見“自己” 不止于茍且,還要遇見茍且外的“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2016.10.07 ?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