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拋開所有網絡評論,談談個人看完《戰狼2》最直觀的體驗:
民族自豪感確實是被帶起了一丟丟,但是舉著吳京舉國旗那段不知怎么的讓我聯想到了抗戰劇死了也要舉旗的橋段;看的時候也確實覺得很燃很新奇,但是更多的感覺是好像有點夸張了,譬如一開始跳進水里虐翻海盜,好幾瓶深水炸彈之后接著吹茅臺,對著坦克比中指等等。
感受有好有壞,但是最終覺得它是部好電影,有著很棒的視覺效果以及一定的逼格成分在。
截止到我現在寫這篇文章,《戰狼2》的票房已經破40億了,破了中國影史的票房記錄。
雖然數據表明大多數國人喜歡這部電影,但還是有一小部分人對這部電影無感,有非常特別的一部分人持討厭、憎惡的態度。
其實,那一小部分人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因為前幾天看了篇文章,名叫《用30億票房稱贊一個謊言》,閱讀量在我看的時候已經5萬了,點贊好幾百,里面有著可怕的三觀,可怕到我甚至有那么一丟丟支持國家對于網絡輿論的管制!
那篇文章因為被舉報太多已經被刪除了,但對于如今有點文化的網絡噴子們,我有點話想說。
1
有點文化的噴子比沒文化的噴子要厲害的多,因為有文化的噴子更擅長用學來的那點知識來誤導讀者們,以此來達到其嘩眾取寵的目的。
譬如《用30億票房稱贊一個謊言》的作者,把《戰狼2》黑了個遍,《戰狼2》的愛國情懷是很多文藝青年都愛黑的,但這個作者用了一個可怕的論調:“國家保護人民本來就是應該的,人民都是交稅了的,軍人就該保護人民,用不著弘揚。”
(因為那篇文章被刪的太快了,我沒來得及保存,所以就截取了某個類似觀點的網友在某公眾號的評論。)
這個觀點就很可怕了,國家保護你本來就應該的?!
因為有很多文藝青年吐槽《戰狼2》的愛國情懷過于濃重,所以我先來帶大家理一理“國家”這個概念。
首先,國家是一個想象共同體,不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或者一樣東西,它是由一幫人聚集在一起認同它它才出現的。
文藝青年很喜歡把國家比作一個具體的人,譬如比作母親,一個人可以懦弱,自閉,膽小等等,然后文藝青年就把這些東西聯想到國家,覺得我國真是弱小啊,哪里強大了,拍的東西真是不好啊,沒有老外的好看,要不是有國產電影保護月,《戰狼2》的票房才不可能沖那么高呢!
可事實是國家是由一幫人組成的,如果再細化一些,是由一幫組織者管理著一群人民,而組織者又是被文藝青年們罵的最多的群體,文藝青年們往往喜歡把那個組織者和人民分開來考慮,組織者壞,沒治理好國家,組織者保護人民應該的,因為組織者收了人民的錢。
但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組織者,你文藝青年有選擇去組織者的權利,而那些組織者很可能就是你的同學、朋友,管理我們這幫人的組織者,他們首先也是人民?。?/b>
保護國家免受別的國家傷害的職業軍人,可都是從噴子們兒時的小伙伴里選出來的,他們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收了你那一丟丟的稅,確實有保護你的義務,但他們那可是承擔著有生命危險的風險!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他們當初選擇當兵,選擇直面危險,而你選擇安逸,選擇窩在電腦前當一名“帶點文化的噴子”,順帶嘲諷兵哥哥你保護我應該的,我才不要對你心懷感恩。
除此之外,還要揚起頭顱傲嬌道:你干嘛時不時的夸自己?!
這個心態,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2
再來談談文藝青年這個群體。
我把文藝青年分為“褒義的”和“貶義的”,“褒義的文青”就是正常喜歡看書喜歡畫畫喜歡音樂,喜歡一切文縐縐的充滿情感的東西。
還有種文藝青年是我心中“貶義的文藝青年”。
初遇這類人,是我寫王小波《黃金時代》書評的時候,把文章發到朋友圈,立即引來自視為王小波鐵粉嘲諷。
嘲諷我,那我得懟回去,這一懟可不得了,懟到半夜兩點了,最后就是他在說他的我在說我的,本就是兩個不同緯度的視角,一千個讀者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堅定的認為他是對的,順帶嘲諷我理解錯了王小波。
識人多了,我漸漸發現了這類人的一些特征來:
1、看過一些書,自我感覺良好。
2、就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傻子:你愛看《戰狼2》?呵呵,“愛國婊”三個大字送給你。
3、懟起來不依不饒,永遠無法理解“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4、喜歡站在少數一派顯得與眾不同!
5、有以傳播正確價值觀為己任的使命感。
6、詩和遠方常曬于朋友圈,現實中真的見到權貴瞬間就諂媚了起來。
之所以要詳細談“貶義的文青”及其特征,是因為“有文化的噴子”大都出于此類人群。
3
可能有人又要講了,我就是覺得《戰狼2》一點都不好看,充滿了愛國色彩,不對還不讓說了嘛?言論自由呢?!
可以說,但請別用你學到的知識將你的個人觀點進行包裝,然后讓聲音產生了影響力!
我看過一篇文章懟“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話的。
有的人可能會問:“這話多棒啊?有什么好懟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懟,這話的出處是這樣的:
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就是漢朝的時候匈奴老喜歡來騷擾漢朝邊境,有次漢朝火了,就追了萬里砍了人家的單于,還當街示眾,用來進行震懾作用。
這話落到文人手里就可以大做文章啦,看吶,用這等暴戾的話來煽動情緒,低劣!要是有條件可以消滅其它種族的話,我是不會手軟的!
其實這是文化之人常用的辯論技巧之一,找片面證據并加以渲染來論證其觀點。(看《奇葩說》最深刻的感悟之一)
大家仔細想想就能明白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比有相當的局限性,漢朝那會的文明程度與現在也不能比,在冷兵器時代下的打打殺殺怎么能和大國間的核武器博弈相提并論?
況且,這話的本意明明就是你不要來打我,不然我可不是好惹的!在“有文化的貶義的文青”手里,那是可以呈萬倍的放大的!
4
社會上存在著一些少數派,譬如有的人受家庭環境影響,父母從小離異對婚姻厭惡,就不想要結婚;有人因為某些原因不想要小孩;有人是同性戀;有人想法與眾不同。
“奇怪的少數派”們,我們尊重你們的想法,但請別將其通過你的才華進行放大以及影響他人!
舉個極端的例子,二戰時期的希特勒,可以用他相信的“種族”屠殺無數猶太人,留下慘絕人寰的暴行,就因為他特別又有影響他人的能力。
綜上,我想對“有文化的文青”們說:
與眾不同的你們請接著與眾不同吧,但請別用你們的文化進行影響力放大,因為蕓蕓眾生易受影響,而且,蕓蕓眾生比你們幸福,因為我們看個電影可不會進行復雜的價值批判。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