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語言與思考

【2017.03.28-2017.03.29】

黃執中,關于“表達與思考是如何交互影響”的系列課程。核心觀點如下:

1語言的邊界就是思考的邊界。凡是能被敘述的,才能被看見。——隱藏概念解讀:這里的“語言”≠“文字”,是指“抽象思考的能力”,是與本能應激反應相對的一個概念。

2人的語言習慣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貧乏、模糊的語言使人變笨;精準、復雜的語言使人洞察。——隱藏前提:人性是懶惰的(路徑依賴)

3關注話語中被隱去的“我”,這是區分感受與事實的重要依據。——隱藏前提:人性傾向于逃避責任


169 語言與思考

梗概:語言定義了我們所能思考的范圍——舉例:輸掉猜拳的小表妹,小表妹因為語言體系里沒有“時間差”的概念,因而無法發現真正問題在于“對方慢出”,而不是猜拳游戲本身。

175 粗口會讓人變笨

梗概:人的語言習慣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由于“粗口”在不同情境下能表達很多情緒,特別是比較強烈的情緒,比如驚訝、憤怒、懊惱、質疑等等,所以很多人往往習慣于用粗口來表達,覺得很痛快很爽。但必須要警惕,這樣的表達習慣讓人不必要對問題、對感受進行更細化、更精準的描述。喪失了這樣的需求,大腦自然會偷懶,不去觀察、辨別與思考。久而久之,人就會變笨。

181 語言與觀察——口才訓練會讓你敏銳

梗概:1-只有能被敘述的,才能被看到。——舉例:彩虹有幾種顏色?沒有“橙”的概念,人就會自然忽略紅與黃之間的顏色,因為無法描述。

2-人世間的許多差異,都是在語言的模糊中流失的。——舉例:假如“嫉妒”被抹去。“我嫉妒他”vs“我羨慕他獲得了比我更好的,而且我因為這樣感到憤恨”

196 自我對話,好好思考

梗概:人所用來描述問題的話語會對思考問題的方式發生不同的引導。——舉例:真正思考答案和苦惱的區別,“24x3+5-17”拆分為每一步vs“答案是多少呢*n遍”。tips:和自己對話引導時,問理由,不問目的——舉例:“錘子在哪兒?”vs“能敲釘子的東西在哪?”vs“我為什么要找錘子?釘釘子→為什么要釘釘子?掛畫→我為什么要掛畫?→……”

206 避免自我中心的話風

梗概:首先,要明白講話中“事實”與“感受”是有很大區別的。而所謂自我中心的話風,就是總是試圖將自己的個體感受表達為客觀事實,會讓人有一種你把自己當成宇宙中心裁定一切的不舒服感。舉個栗子,比較“榴蓮真是難吃的水果”和“我不大能接受榴蓮的味道”兩種表述,基本大意相同,但前者偽裝成是“事實”,后者則明確了這只是“個人感受”。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前者這樣的表述習慣,會麻痹大腦,讓其相信說出來的就是事實,從而影響你的判斷。

211 發現話語中的你自己

梗概:承接206期。人在話語中常常習慣于隱藏自己,將自我感受表述為既存事實。例如“你這個孩子總是讓我擔心”vs“我這個人吶總是很容易為你擔心”。這是因為人總是傾向于逃避責任,而通過隱藏主體(我)能將旁人的關注引向對客體的評判。


{延伸思考}

1 we are blind, and we are blind about this fact.

2 解決問題的方法存在于對問題的定義、分解、與轉化中。

3 學習他人,不要只看他表面用了什么方法,而要去學習他的“心理表征”,學他是怎樣定義問題、為什么做出這樣的判斷和選擇、以及如何調動資源的。

4 形式和內容之間不是單向的,形式是內容呈現的方式,兩者是一體的、互相影響的。

{延伸應用}

case1:語言的概括性與精準性。咨詢公司的PPT里,用簡明結論當標題比通用標題要好,對比“銷售情況”vs“銷售同比下跌50%”vs“銷售同比下跌五成,主因是總體市場萎縮/競爭對手增多/……”

case2:親密關系對話中,重新發現“我”的存在,感受是感受,事實是事實,這樣對話才不容易陷入誤會、埋怨、爭吵。


【破解】為什么好好說話所有老師里,我覺得黃執中的課程特別令我記憶深刻、信服?

1-內容上,原理+故事,“縱深遞進”,等于是一個觀點在不同層面上重復了3遍,相比于“橫向列舉”,當然更容易被記住。講故事,其他人也講,但一般點到即止,而黃執中講的更完整、更生動,是作為主要載體(其實馬薇薇也挺生動的。。。。)

2-表達方式上,“你有沒有發現”,“你看,對不對”,這類表述,把主動權交回了聽者的手中,潛移默化的讓聽的人覺得他接下來說的不是他要灌輸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發現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GitHub入門與實踐總結自己的博客 http://blog.csdn.net/qq_22329521什么是Git...
    越長越圓閱讀 826評論 0 2
  • 有一種我們很不恥的行為,叫“趁人之危”。 趁人危難之際,設置誘惑,讓對方往里鉆,滿足私心,達成私欲。 比如說,賭場...
    Amay梅閱讀 335評論 0 0
  • 那年,我大他兩歲,今年,我大他六歲。 ――題記 ...
    涼木汐bin閱讀 685評論 2 19
  • 假使我在不久之后看到方向,找到能不顧一切為之奮斗的東西,我所最缺乏的將會是毅力,最大的缺點將會是浮躁。 缺乏扎根做...
    seekerone閱讀 28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