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版本)高考結束,莫讓【志愿】毀未來!你最需要的志愿填報大神來了!
子韓按:高考,即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這是一場影響億萬中國人命運的考試。當高考結束后,公眾討論和關注最多的就是高考填報志愿的問題,因為十年苦讀為高考,高考志愿即為未來。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題提到,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的,而高考志愿填報,最終你錄取的學校,專業,很有可能就是你未來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那么如何為志愿填報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何避免高分低錄甚至落榜?如何科學地選擇院校和專業?甚至于,在對任何專業都還不感興趣的條件下,如何為自己的未來,科學地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從而規避進入職場后的種種坑。
今天,曾經開發過“高考志愿分析系統”的慶仁,做客未來FM,向我們講述,他當年是在怎樣的契機下搭建這個“高考志愿分析系統”?
Q:慶仁當年是在怎樣的契機下搭建這個“高考志愿分析系統”?
A:因為每年高考都有一千萬左右的考生,所以已存在很多比較成熟的商業化高考填報分析系統(這里就不做具體推薦了吧),可以通過具體的考生高考所在地區、文理分科、高考分數或預估分數,結合多年的高考大數據分析,給出一些高校及專業的報考建議,甚至能以可視化數據圖表的形式為考生進行各高校錄取概率的展示。我最開始做這個是為了幫自己當時參加高考的妹妹填報高考志愿,后來覺得比較感興趣,就和別人一起研究并進行了這方面的一些工作。當時發現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對于很多考生和家長來說,都是第一次面對高考和高考志愿的填報,即便存在比較成熟的分析系統,面對系統給出的分析報告,難免還會心有疑問——究竟該怎樣填報高校和專業,才能使考生高考成績得到最優化的利用?針對這個關鍵問題,我和朋友一起為家長和考生答疑解惑,為考生的高考志愿填報進行分析引導,并提出一些建議。
■?源于unsplash
Q:在經歷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讀之后,絕大部分考生和家長都是秉持著不浪費考分的情況下,選擇最貼合考分的志愿,慶仁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報考方法的呢?這樣的報考方式是否是科學的呢?
A:考生和家長在預估了高考分數或者拿到高考分數后,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把分數最優化利用,不辜負寒窗苦讀十二年的成績。所以很多家長最常見的報考方式就是拿著高考成績去比較,篩選出來一些高校,然后再在這些與考生成績比較匹配的高校中進行專業的選取,選取專業的時候先考慮成績,繼而才是高校強勢專業、個人興趣、就業前景等細節因素。所以歸結起來,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需要考慮的考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主要有:高考成績、個人興趣、身體條件等;需要考慮的高校方面的因素有:高校名氣(綜合排名、專業排名等)、地理位置等;需要考慮的社會方面的因素一般就是就業前景。這些方面的因素相互影響,有促進也有制約。因此“唯成績論”的高考填報方式經常會使考生錯過很多選擇的機會。
舉個真實的例子,某考生在高考的時候分數相當不錯,因此家長在對高考成績和高校名氣分析的基礎上,填報了東南大學醫學專業并被其錄取,但考生興趣在計算機方向。在經歷了兩年的醫學專業學習后,考生意識到學醫不是自己的人生方向,因而毅然選擇退學復讀,考取了另一所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現在在日本攻讀計算機方向的研究生;
另一例子,某考生的高考成績很高,因而填報了國防科技大學,但是經過近兩年訓練之后,感覺自己的身體并不能接受國防科技大學的體能訓練,因而轉學到了湖南的另一所大學(確認過了,這種情況確實是可以大學轉學),但是相對于他當年的高考成績來說,就讀該大學很虧,不過他并不想再復讀參加高考,也就只能接受這個結果了。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高考填報志愿時不能“唯分數論”,單獨的某個因素通常不足以支撐高校和專業的選擇。我們通常是將這些因素都列出來,讓考生和家長先針對單個因素進行考慮和選擇,再賦予這些因素一個權重,最后綜合起來考慮,得到一個相對比較全面的“最優解”,其實也就是相當于層次分析法(AHP)在高考志愿填報當中的具體應用。
■?層次結構模型?(向宇,2012)
■?志愿選擇判斷矩陣表?(向宇,2012)
PS:上述兩幅圖的具體解釋可見學術論文:向宇.?層次分析法在高考志愿選擇策略上的應用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04).
Q:很多考生都面臨這樣的問題,高考之前埋頭苦讀,只為提高高考的成績,高考結束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也不清楚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而眼前面對的就是專業的選擇。對于這樣的考生,慶仁有什么樣的建議呢?
A:很多考生都面臨這樣的問題,高考之前埋頭苦讀,只為提高高考的成績,高考結束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也不清楚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適合做什么,而眼前面對的就是專業的選擇。結合我在從事高考志愿填報時的經驗和自身的體會,在當前對未來職業沒有明確規劃,而自身也沒有強烈的意愿要學習什么專業的情況下,不建議選擇專業性特別強的專業,基礎性學科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在本科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或明確了自己的職業規劃,那么不管是選擇更換專業、繼續深造還是畢業工作,基礎學科都可以提供更多更廣的選擇,現在很多高校針對這一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就是進行所謂的大類招生,在專業細分前側重基礎學科的教育,入學一到兩年后再讓學生進行具體專業的選擇。
■?源于unsplash
Q:高考填報的過程本就是紛繁復雜的,高考填報過程中,存在有許多的高校選擇和志愿填報上細節的問題,在這里,慶仁也給大家提一個醒。
A:高考志愿填報的時候,除了之前舉的例子中提到的,由于考慮因素不夠全面導致的問題,還有的就是一些高校選擇和志愿填報上細節的問題。比如,不同高校在不同地區的招生政策會有所區別,這些區別在高校自己每年的招生簡章上都會寫的很清楚,包括錄取數、錄取方式、提檔比例等。其中錄取數和錄取方式會影響到考生錄取到某一高校后,專業志愿的錄取,而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高校招生簡章中對于提檔比例、退檔條件的說明,因為這一點的影響比較大,考生若沒有注意這一項說明,可能存在被某一高校提檔后,由于無法被專業志愿錄取而被退檔的風險。退檔之后可能就會錯過別的高校志愿的錄取,造成極大的損失。
另外,有一個經驗是,在進行高考志愿填報高校選擇的時候,考生成績在該省份當年度排名往往比成績更有參考價值。同一所高校在同一省份不同年度招生的錄取成績可能會隨著高考試題難度、當年度考生報考情況而有很大差異,但成績排名區間往往不會存在很大差別(有時候當地高考志愿填報方式的改變會造成錄取成績排名區間的極大變化,比如由估分報考改為已知成績報考),因此在了解了當地近幾年高考志愿填報方式之后,考生成績排名的參考價值大于考生成績。
■?源于unsplash
Q:據權威報告顯示:我們國家的在校生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數量世界第二。而高校之間,根據各項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標準也有相應的排名,高校排名可以提供比較的信息并增進對高等教育的了解,但不能是唯一一種用來評價高等教育應是什么與應做什么的方式。那么在志愿報考的過程中,如何科學和理性地將高校排名納入考慮呢?
A:每年都會發布各種大學排名,國際的國內的都有,比如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的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等,這些排名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學的實力。國內之前對大學的標簽也很多,從之前的985,211到現在的雙一流,這些都可以作為大學實力的一個參考。另外,有很多高校在某一專業領域很被認可,類似的高校標簽也很多,比如法律學科的“五院四系”,國防工業和信息化方面學科的“國防七子”,“兵工七子”,通信電子信息學科的“兩電一郵”,“電信六子”,建筑學科的“老八?!?,“新八校”,金融財經學科的“六星財大”,“金融四?!钡鹊取8咝5膶嵙Υ蟛糠诌€是和名氣成正比的,這些排名和標簽都可以作為“好大學”評價的客觀標準。但是就高考志愿填報來說,除去這些“客觀標準”,很多“主觀標準”也不能說不重要,比如有的考生覺得實力排名相差無幾的兩所高校,離家近的就是更好,有的則認為在大城市的高校好,還有的認為氣候環境適宜的高校好,這些標準都因人而異。
■?Shanghai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Q:在一流大學的二流專業和二流大學的王牌專業之間該怎么選擇?
A:我看過一篇官方資料,資料顯示國內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隨著學歷的提升,畢業后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的相關性也是提升的。換句話說,有很大一部分的本科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其實與本科專業是不相關的。在這種情況下考慮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聽到那句在高考報志愿時候的俗話——本科看學校,研究生看專業。高考報志愿的時候,如果面臨這兩個選擇,我個人認為還是選擇一流大學比較好,如果之后又讀研的打算,可以再進一步選擇王牌專業。當然,不管怎么選擇,高考報志愿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之后在校期間個人的學習情況,社會上該專業對應工作的發展情況等對個人的影響都會很大。
■?源于unsplash
? Staff??
講述者| @慶仁
主播?| @子韓
制作人|@子韓 & @青三
文字| @越澤?&?@懷瑾
運營| @青三?&?@文昊
配圖| @unsplash &?@向宇
? BGM List??
01. ALISON-AUDIONAUTIX.COM
02. Bird In Hand-AUDIONAUTIX.COM
03.?On my way-Kevin MacLeod
04.?Sunny Rasta-Alexander Nakar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