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身邊的好些人總是拼命的賺錢,然后再努力的把錢花掉,他們沉醉于各種買買買,用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填滿內心的空虛,盡管有些東西可能他們一直都用不上。
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不夠”的時代:一部手機不夠、一輛車子不夠、一棟房子不夠…然而當我們擁有了這么多的東西后,我們的幸福感持續時間有多久呢,有沒有超過半年以上的呢?我們是否對我們的生活進行過反思呢?
根據世界銀行調查顯示,2016年日本在世界排名25,但根據蓋洛普民意愿調查組織調查,日本人的幸福指數僅排81位,而北歐國家的個人稅負高達69%,還有極晝現象,可是他們的幸福指數卻排世界前列,第一的是挪威,第二是丹麥,第五是芬蘭,他們都是北歐國家。
最近看了《少即是多》這本書,書中提到了少即是多及體驗式的生活理念顛覆了我們傳統的想法。
本書作者本田直之是日本人,他的標簽有:MBA,品酒師,花旗銀行高管,小型船舶駕駛員,高產作家...。他崇尚體驗式的生活,不拘泥于既有的生活,敢于嘗試,不滿足一份職業的成功,也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成就。
少即是多:就是擯棄舊有的物質至上的價值觀,崇尚物質簡樸,更珍視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
將消費式的生活轉化為體驗式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說旅游也是消費式的生活,但與體驗式的生活還是不一樣,它更強調扎根于當地的生活。比如某個藝術家在某個偏僻村莊住個一年半載,完全把自己當成當地人來生活。
現在自己的生活也學會慢慢將“斷舍離”融入其中,把“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換為”需要 適合 舒服,便有了以下的小改變:
1.現在自己在買東西前,會先列出清單,給自己發熱頭腦的冷靜時間后,再來看看,這些東西是否還是我需要的、喜歡的。這樣就會避免因沖動而買東西,不再為會員卡、贈品或促銷而買不必要的東西。
2.穿衣風格方面,開始追求簡單美、百搭的風格。這主要是源于向扎克伯格學習,他長年穿一件灰色的T恤。這樣,每天就不再為怎么穿、怎么搭配而煩惱,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體驗生活上。
3從整理房間開始,不再像以前那樣,花很多時間把所有的東西整理歸類,現在則更多考慮的是,是否對自己需要來決定是否繼續保留。以前的自己總認為某些東西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而遲遲舍不得丟掉,但最終這些東西沒有使用。
4降低生活的預值,有一整套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去攀比別人的生活,不再看到別人擁有哪些東西也期望自己也擁有,提高自己生活品質,過喜歡的精致生活。
生活中學會將加法轉變為減法(物質),而在體驗上加法,增加生活的閱歷和厚度,認識更多的人,隨時發現新的驚喜,見識更多的風景和世面,能讓我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并且能讓幸福感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