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
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含義為“我愿意”,理解為“我將受到安慰”)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心理-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y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
安慰劑效應于1955年由畢闕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為“非特定效應”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
“安慰劑效應”在心理咨詢中適用對象包含兩方面:一是容易受暗示的人群,這些個體的人格特點包括喜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喜歡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二是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疾病,如癔癥、強迫癥、一些恐怖癥、焦慮證、疑病證和神經質。如果兩者同時具備,“安慰劑”就更容易產生療效。
信念是人類已知的最古老的安慰劑。
上千年來,醫(yī)生、護理人員和治療師就早已知道安慰性治療法。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就層對安慰劑的作用感到驚奇,他在1807年寫道:“我曾經認識的一位最成功的醫(yī)生對我說,他給病人使用過的用面包、帶顏色的水、山核桃粉粉末做成的‘藥’比其他所有藥物加在一起都要多……這是一個多么善意的欺騙啊。”
MBAhttps://wiki.mbalib.com/wiki/%E5%AE%89%E6%85%B0%E5%89%82%E6%95%88%E5%BA%94
https://m.baidu.com/tcredirect?src=rnzfXg%2B2AkK%2Fn2zIR&mask=0730bf6c321aedd06374db5fc3beaa1f&et=0互動百科
https://www.zhihu.com/topic/20242738知乎
https://mp.weixin.qq.com/s/l8EIJ9ZbYdTC5-md7uIm5Ahttps://mp.weixin.qq.com/s/l8EIJ9ZbYdTC5-md7uIm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