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基金定投的書,不過異于實用類的書籍,它從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上類比推理定投的意義和重要性,實操性較弱。但它會讓你堅定定投的操作,我也是看完這本書后開始了我的定投。今天再次整理讀書筆記時,發現有幾個點還是比較深刻的:
每個當下的獨立性。我們作為普通人,沒有光鮮的背景沒有輝煌的過去,我們對過去發生的快樂也好,開心也罷,接受即可,但千萬不能受限,不然你就會成為堅定的信命守護者。對未來,有夢想固然是好事,畢竟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讓你當下的行動力更強,執行力更高。但是請相信,人生本沒有意義,意義都是靠自己活出來的。而你當下的每個決定會慢慢描繪出你不斷通往未來的路,這個目的地常常不是你原定的夢想,所以夢想要有,但是更重要的是當下每個堅定、不斷努力前往你認為正確的路的自己。時代在變,每個當下的選擇也要靈活轉變。
定投與人生。定投不僅是一項投資,更是一種對人生中各個重大決策的行為準則。用定投的心態,認真選好“標的”,堅持不間斷地持續投入,充分利用時間的力量。等待你的,一定是不朽的回報。
保持辯證的思考能力。凡事凡時。多思考、多辯論,不僅可以提高你的心智,也讓你更明辯,而不是被誤導被迷惑。
以下摘自原書,非本人原創。
前言
愚蠢是不可救藥的,愚昧卻有辦法解決——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教育擺脫愚昧。一切學習的結果都建立在踐行的基礎上。沒有踐行的話,一個人只是學到了而已,實際上卻沒有做到——也根本沒有機會做到。
它不僅僅是一本好書,更是一本目標明確的踐行手冊:不做不要讀,讀了就必須做,做了不會馬上有結果,長期做必然有好結果。
1 幾乎所有人都有定投的資格和能力
對資產來說,流動性是決定性因素。
定投這個策略,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標的究竟是什么? 長期究竟是多久? 定期究竟是多長的間隔? 每次投入至少多少金額?
參與定投社區一定是最優策略。
2 證券交易市場是世界第九大奇跡
即便是如此優秀、如此努力的人,最終的成功,更多靠的還是運氣——他們要有足夠的好運去獲得趨勢的支撐。
直接選擇市場上所有人都最看好的股票。 注意這個“最”字。在深交所你就直接買萬科,在上交所你就直接買貴州茅臺,在納斯達克你就直接買蘋果,在港交所你就直接買騰訊……
3 究竟有沒有只漲不跌的投資標的
?……那你如何稀釋機會成本呢?
所謂的機會成本,指的就是你的錢若是被用來投資了某個標的,那些錢就不能同時被用來投資另外一個標的——如果你用一些錢投資了A,那么那些錢就不能同時用來投資B,于是,B的未來漲幅就會成為你投資A的那些錢未來收益的機會成本。
當你購買指數基金(比如,標準普爾指數基金)或者ETF(比如BOX)的時候,你的投資對象不再是某一個優秀企業或者項目,而是一系列優秀企業或者項目!
這世界有沒有長期來看只漲不跌的標的?有的!那就是人類的經濟發展。
這也是為什么長期來看,股票市場的價格指數只有一個趨勢,上漲。短期的漲跌,構成一個又一個的微笑曲線(或者猥瑣曲線),全部拼接起來,就只有一個趨勢,上漲,就算中間有起伏,最終,還是上漲。
巴菲特總是推薦普通人購買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在中國,標準普爾500的對應標的就是滬深300指數基金。
沒有只漲不跌的標的,只有長期來看只漲不跌的標的。
交易市場在即時交易過程中的確是零和游戲——看起來對手的盈利來自并恰好等于你的虧損。 交易市場對那些長期投資者來說卻絕對不是零和游戲——因為他們的增長主要來自經濟增長,而不是他人短期的虧損。
4 普通人做投資的唯一正確方式
痛苦和快樂并不是對稱的,我們的基因決定了我們的感受。賠掉10塊錢的痛苦遠遠大于賺到10塊錢的快樂
5 為什么很少有人使用定投策略
絕大多數人都有簡單恐懼癥,他們不信任簡單的原則、簡單的方法、簡單的道理,他們總是以為太過簡單的都不可能有效,或者反過來說,他們認為真正有效的不可能是簡單的
我總是相信,這世界上有很多非常簡單直接粗暴的手段,可以讓所有人避開所有的坑。然而,基于種種原因,絕大多數人總是選擇另外一些復雜間接花哨的手段去浪費自己的生命。
以我多年的教師經驗來看,絕大多數人有“簡單恐懼癥”的原因在于他們從未有過真正的一技之長。磨煉任何真正的一技之長,真正的核心在于長期重復——用時髦的詞,叫“刻意練習”。磨煉任何技能所需要的長期重復,都是簡單的,簡單到枯燥的地步,枯燥到絕大多數人都會放棄的地步。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經常有人問我寫作的訣竅,除了多讀之外,只有另外四個字:多想、多寫。過去的許多年里,我每天寫三千字,從未間斷。所以,當我有一天說,我在過生日那天整理了五萬字,一本新書初稿完成的時候,“無他,手熟爾”。
6.1.所有人都應該培養自己的主動人格
一切的獨立思考者都是主動的,他們會自發地研究問題,當然也會自發地去發現問題,最后自發地去驗證自己的思考結果,而那結果無論正確與否,他們始終會自發地去應用。如若出錯,馬上自發地重新來過,調整、糾正、再次通過應用去論證……這是一個完整的閉環流程體系,獨立思考者早就習慣了這種主動的方式。于是,在任何時候,調用這個流程,顯得那么自然而然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選擇做個主動的人基本上是沒錯的。選擇主動完成任務,選擇主動修改方向,選擇主動總結經驗,選擇主動承擔責任,選擇主動學習進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在哪兒都不可能受到排擠的!不要相信那種都市傳說,說什么有能力沒什么用一切都靠關系……如果真的不幸你所身處的確實是那么個地方,離開就是了!堅決不離開,卻又在那里抱怨,這明顯是人品差啊!占便宜占不到就抱怨不公平,絕對是人品差。
人就是這樣,在大腦充血的時候所有顯而易見的答案、解釋、出路、解決方案等等都好像“不翼而飛”,或者即便明明擺在面前也會直接“視而不見”。
自己沒能力就說沒能力,怎么你到哪兒,哪都大環境不好,你就是個破壞大環境的人啊! 反正,拿著別人遭遇的不公平粉飾自己的無能,確實挺沒勁的。
6.2.大多數主動的人竟然不知道邊界
轉眼十多年過去,我發現事實上絕大多數有效關系,都需要其中的至少一方主動,兩個都被動,那就只能慢慢斷了聯系。你看,無效社交的確要放下,可有效社交呢?為了獲得有效社交,你必須把自己變成一個在這方面主動的人。
家長應該主動把自身變得越來越好; 使得孩子因羨慕產生變好的愿望,進而孩子會采取主動,哪怕僅僅是表面模仿都是好的開始。
道德這東西,所制約的對象應該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拿著道德對自己高要求是對的;但,拿著道德對別人高要求通常要么是太天真,要么是居心叵測
絕大多數人在自己的主動邊界之內努力根本不夠; 更多的人在自己的主動邊界之外胡搞瞎搞不自知。 所以,絕大多數生活窘境都可以歸結為: 在該主動的時候不夠主動; 在不該主動的時候亂主動。
這個世界對任何一個個體都沒有特殊的照顧,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從概率上來看,絕大多數人不大可能會對自己所處的周遭十分滿意,于是,絕大多數人最初都有很多改變周遭的想法——直至最終認命,而后放棄。那些最終放棄了的人哪兒做錯了呢?他們只不過是不理解影響力的本質,影響力不在于你主動說什么,你主動做什么,影響力的本質是:你的所作所為能夠引發他人的主動。請仔細理解這句話,定投的人最珍惜的是自己的場外賺錢能力,因為那是一切增長的基礎。銷售,就是很強的一種場外賺錢能力。善于銷售的人都明白影響力的本質,在主動邊界之外胡亂主動的人,都是被人厭煩的銷售。以后你的經歷會讓你越來越深刻地了解這一點。
6.3.決定命運的因素常常在主動邊界之外
凡是對你產生重大影響的,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換言之——決定性因素基本上都在你的主動邊界之外。
在這里,我們更關注的是這些年里不幸遭遇到奧沙利文的球手們——他們中的哪一個不努力?哪一個不勤奮?哪一個在自己的邊界里不夠主動?哪一個不是相當優秀?然而他們個個都是周瑜,咬牙切齒擠出來的話是一樣的:既生瑜,何生亮?對于這些遭遇奧沙利文的選手來說,要么選擇干脆放棄斯諾克,要么選擇放棄當斯諾克比賽冠軍的念想,他們的“命運”,因為奧沙利文一個人而變得無可奈何——這個決定性因素,顯然在同時代所有球手的主動邊界之外。
在邊界之內,主動、拼命地磨煉自己的各項技能,這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然而,更為重要的竟然不是這個最難的事情,而是意識到邊界之外有更重要、更關鍵的因素;進而,開始主動思考:“既然如此,那我應該怎么辦?”最后,磨煉出另外一整套技巧。
決定命運的關鍵性因素常常在主動邊界之外。主動邊界之外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呢?一個詞而已:趨勢。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是正確的描述。不理解趨勢,甚至感受不到趨勢的人,只能是平庸之輩。所謂“時勢造英雄”,也是正確的描述,因為趨勢處于主動邊界之外,卻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時勢,就沒有英雄。
6.4.駕馭趨勢的最優策略只能是主動地被動
趨勢這個東西,就客觀存在于任何人的主動邊界之外,“駕馭”這種主動行為是對趨勢毫無影響的,那只不過是人們的一廂情愿而已。所以,更恰當的措辭應該是,“順應趨勢”,你看,“順應”,就是被動的,因為在主動邊界之外,被動有著很強大而又非常神奇的力量。
什么叫主動地被動? 主動地選擇最正確的趨勢; 被動地等待趨勢發揮作用。
絕大多數的平庸,根源都可以歸結為把時間精力浪費在與趨勢無關的選擇上。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樣: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決策不過三五個而已。求學、婚姻、事業,
一個決策是否重大,是否有意義,只看一個衡量標準就好了: 它是針對趨勢的選擇嗎?
駕馭趨勢之前要把握趨勢,把握趨勢之前要研究趨勢,研究趨勢之前要感受趨勢……整天被雞毛蒜皮耗費了所有時間精力的人,最多能偶爾被人告知某個趨勢正在發生而已——又由于他們有更多的雞毛蒜皮要處理,所以,即便是被人告知之后,也根本沒時間、沒精力去深入感受,更別提去研究、去把握,至于駕馭么,肯定在他們的命運之外。
所以,想要做到主動地被動,就是要放棄雞毛蒜皮。衡量標準很簡單:一切跟趨勢無關的,都是雞毛蒜皮。放棄一切雞毛蒜皮之后,剩下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清楚思考,而后分清在哪兒應該主動,在哪兒應該被動,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作主動地被動。
6.5.定投是“主動地被動”的最佳踐行策略
一切有著無根據的道德優越感的人都是真正的騙子,不管他們有意還是無意。
不要以為陌生人會自動給你任何尊重。人家禮貌一些,并不代表你受尊重,那只是人家出于對自己的尊重。尊重這東西,跟錢一樣,是“賺”來的,是“積累”出來的。
不要胡說八道,不要說一些你不能負責的話。更不要拿著別人的安全表現你的勇敢。
只有踐行才是成功的門票,只有結果才是可以用來分享的經驗。
主動地被動,是這個金融時代里創造財富的最佳踐行策略。
6.6.順應趨勢的被動力量究竟有多么強大
如果,教育就是這個系統想讓你變成什么樣子,那么,自學,就是你自己想要變成什么樣子。 所以,更準確的措辭可能是兩個相對的詞匯: 被教育。 自教育。
絕大多數人放棄了被教育,只有極少數人選擇了自教育。自教育的人,不僅時時刻刻自教育,而且終身如此。令人矚目的是,仔細觀察歷史之后,你會發現,改變世界的人無一例外都是自教育的。
投資周期越長,被動的優勢越大; 投資額度越大,被動的優勢越大。
志向越遠大的人,越需要被動的力量; 能量越充足的人,越需要被動的力量。 被動的力量不僅很大很大,并且它總是越長期越難以超越。被動的力量一旦被觸發就無與倫比地強大,但是,主動會引發被動的正向力量,被動引發的是被動的負向力量。所以說,只有主動地被動才是最優策略。另外,關于隨大流這事兒,你可能有了新的見解了: 看著短期的結果隨大流肯定是錯的; 瞄準長期的結果隨大流弄不好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你看,即便是所有人都以為自己懂的一個詞,隨大流,在稍微認真思考之后都會得到不一樣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
6.7.在主動的邊界內你還有多少空間
之前提到,“凡是對你產生重大影響的,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你現在知道了,你之所以無法控制那些對你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是因為他們在你的主動邊界之外。
真正主動的人完全不信命。
隨著時間的推移,絕大多數人的站位會從右向左靠攏——也就是越來越信命。
一切的真相都沒有任何義務照顧你的情緒。
那些誤以為過去必然影響將來的人其實更可憐。賭場上的賭徒,因為不懂獨立事件的概念而陷入賭徒謬誤,輸掉的僅僅是他當時的賭資而已,而那些相信過去必然影響將來的人們,直接輸掉的是未來!
所謂的完全不信命,就是一個人下定決心而后竭盡全力,盡量不讓自己過去中不好的部分影響自己的未來。人生一切值得掙扎的地方,就在這里了,只有這里。【非常贊同】
通過定投模式,你不僅事實上不讓過去影響你的未來,甚至,因為你事實上向前平移了你的入場時間,你就好像是坐著時光機回到過去修正了你的過去,而后再次回到未來一樣。
6.8.對于長期的理解決定你的結果
人么,都一樣,對現狀越是不滿,擺脫現狀的欲望就越是強烈。
對普通人來說,長期并非永遠。
理論上來講,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極限,包括現在的年輕一代也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自己的主動邊界”的探索終將達到盡頭,并非因為他們不想進步,而是來自另外一個有經濟理論支持的動力:就算不再進步也足夠用了!當然,也因此,更多的邊界探索,將必然由下一代自主完成。
經濟周期的時長正在逐步縮短。
一個上升,不叫趨勢,一個下降,也不叫趨勢; 一個上升加上一個下降,構成一個周期; 判斷趨勢需要至少兩個周期。
信息的高速流動使得全球化協作更為連貫更為容易,因此,雖然危機依然會不斷產生,但修復速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快。 換個角度,經濟周期的形成,本質上是多方協作時而協調、時而不協調造成的。當多方之間——這個多方,指的是很多很多方,多到很多節點完全沒辦法知道另外一些節點存在的地步——的溝通效率越來越高的時候,周期的時長就會隨之變得越來越短,雖然波動——即,多方之間偶爾的不協調——也許永遠不能消除。肉眼可見的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傳播的成本已然趨近于零,再加上市場交易的效率不斷提升,周期正在縮短。這個簡單靠譜的結論對普通人來說有什么意義呢?簡單說就是: 所謂的“永遠”正在縮短。
永遠都縮短了,長期還會太長嗎?什么叫長期?在我看來,對普通人來說,所謂的長期不過是“至少度過兩個大周期”——這就是長期了。如果能度過三個周期,基本上已經相當于巴菲特的永遠了。兩個周期多久呢?以現在的時代脈搏來看,一個波動周期大約是三到五年,所以,七年左右的時候,很大概率是已然度過兩個周期了。請注意,重點在兩個大周期,而不是七年。
對長期的理解,決定了隨后很多結果: 你的投資標的值得擁有兩個大周期以上嗎? 你的定投行為如何持續兩個大周期以上? 甚至,一旦你真正理解了長期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你在主動邊界內外的決策都可能發生巨大變化。當年我想明白長期對我意味著什么之后,驚奇地發現我的性格好像瞬間變了: 我很難再因為某個人某件事而生氣了。 這是怎么回事兒?審視自己的改變之后,我覺得解釋也很簡單: 這個人或這件事兒在兩個大周期之后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兩個大周期之后的我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兩個大周期之后的我應該如何面對同樣的人和事? 你看,所謂的修養,可能并不是人們所說的過往長期培養的結果——反正,在我身上,是瞬間發生的事情,就好像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基因突變那樣。
6.9.普通人究竟有什么樣的極端優勢
你作為一個普通人,有著市場上所有那些所謂專業的基金經理所不可能具備的優勢: 你的錢雖然不多,但,你的錢沒有使用期限。
市面上絕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是完全沒有定投資格的——因為他們所管理的資金有時間期限,所以條件完全不允許。
巴菲特現在用來投資的錢是零成本甚至負成本的!因為那之中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他自己的保險公司所提供的相對來看幾乎沒有任何時間限制的錢! 漫天飛舞的投資書籍里在引用巴菲特的理念、原則或者哲學觀的時候,往往徹底忽略了這個基本事實——在主動管理型基金的世界里,幾乎沒有幾個人能有巴菲特這么優秀的投資條件和基礎!
你下決心不斷磨煉你的場外賺錢能力,理論上它應該越磨煉越強; 你在場外賺到的錢是同樣沒有成本的,你的時間和精力不用也是白費; 簡單計算的話,你只要保證自己十年健康,就在這方面打敗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主動管理型基金的投資經理們……
這個極端優勢背后的本質和原理,其實還是來自主動邊界: 你作為普通人開始定投,那么幾乎所有的決定性因素都可以通過主動地被動去掌握; 那些相對于你所謂的專業人士就慘了——他們所面對的所有因素,不管是重要還是不重要,處在自己主動邊界之內的,實在是太少了!
你可能最想不到的事情是,普通人最大的阻力永遠來自家人。
絕大多數普通人并沒有磨煉出真正的以理服人的能力。說清楚一個原理,講清楚一個道理,并且能準確無誤地表達給對方,而后還能針對對方的各種疑問做出邏輯完整的解釋……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磨煉出來的。隨著年齡的增加,說服父母,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但越來越難的或者從來都沒辦法容易的,是說服配偶。絕大多數普通人有個難以解決的歷史問題,他們當初在選擇配偶之時,所關注的基本上都是對方的長相啊、身材啊、家境啊之類實際上是雞毛蒜皮的因素——真正的核心因素根本就沒考慮過:對方是不是一個能夠講道理溝通的人?
一句話的訣竅在于: 你要與家人有著共同的理想。
到最后,你會發現一個事實:只要是重大的決策,你都可以采用定投策略。求學、家庭、事業,哪一個不可以應用定投策略呢?如若你真的能理解定投的精髓,你就會發現,不管你是誰,無論你多么普通,求學、家庭、事業,你都能做好,因為做好的方法很簡單,定投啊!只不過,這次的投資標的換了而已。對求學,用定投的方式,就是終身成長者;對家庭、對家人,用定投的方式,那么幸福度只會越來越鞏固;對事業,你竟然用定投的方式,不用定投的人怎么可能比你做得更好?所謂觸類旁通,不過如此。
7 愚蠢與愚昧的區別以及被動聰明
愚蠢是不可救藥的,愚昧卻有辦法解決——我們可以用正確的教育擺脫愚昧。
人活一輩子,最神奇的感受就是: 明明大家身處同樣的世界,頭頂同樣的藍天,腳踏同樣的大地,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卻常常感受、思考、決策截然相反。
8 有些人總是身處正確的一側
再一次,我的運氣足夠好,雖然我差點被理想這個我認為華而不實的概念反向誤導,但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另外一個實際上更簡單直接粗暴好用的方法: 為自己想做的、正在做的事情拼命賦予偉大的意義。
畢老師,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畢淑敏女士的回答是: 人生本無意義,意義是活出來的吧?(大意如此)
我發現這招很厲害!只要你把你的某個行為賦予了極其偉大的意義,你就好像突然換了個人似的——因為接下來在你做那件事的時候,你無須強調堅持,你無須被鼓勵,你根本就不怕挫折,你完全不在意別人不認同不支持,甚至,若是誰竟然攔著你不讓你去做那件事,你會跟他徹底翻臉——強大的自驅動力。
賺到很多錢的意義在哪里?不就是為了保證自己去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情的時候不被外界打擾嗎?
9 鏡像世界另外一側的眾生相
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我一個小小散戶竟能左右整個市場?不管之前漲勢多么瘋狂,我一買入它必定下跌!哪怕已經破了30日支撐線,死叉叉了一次又一次,我一賣出它就上漲。我一空倉大盤瘋漲,我一滿倉大盤狂瀉。手握百億資金的莊家們竟死死盯著我手里這幾萬塊錢不放,這到底是為啥?!
其實,根源根本就不在所謂的“貪婪”上。根源原本應該非常清楚: 這些所謂的投資者購買了他根本看不懂,所以他也根本無法判斷合理價格的標的。
?“半吊子”的命運是很正常的,就是很正常地慘——正常人的生活不是都很慘嗎?因為大多數所謂的正常人其實都是“半吊子”。
在現貨市場上賣出1000股蘋果股票; 然后在合約市場上買適量的10倍杠桿蘋果股票看漲合約。 這樣的話, 如果其后蘋果股票價格大漲,那么,我肯定不會虧,因為那10倍杠桿的合約肯定讓我彌補了“少賺”的錢; 如果其后蘋果股票大跌,那么,現貨市場上賣出的1000股蘋果股票算是值當了,少虧了很多錢,所以,那一點買合約的錢就算是虧得起了……
這基本上是我們的人生態度: 無論什么,要么不做,只要決定做,就要做全套。 絕對不能做“半吊子”——尤其,你是個有理想的人,怎么可以淪落到“半吊子”的地步么!
10 定投是普通人必需的選擇
決定一個人富有的三個條件,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而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如果按照我們每個人的平均壽命為78年計算的話, 睡覺時間加起來大概是28.3年; 工作占據了我們人生的10.5年; 花在各種各樣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有9年; 花在做家務的時間有6年; 花在吃喝上的時間有4年; 花在真正接受教育的時間真的不長,只有3.5年; 花在化妝打扮上的時間有3年; 花在購物上的時間有2.5年; 花在照顧小孩的時間有1.5年; 花在路上的時間有1.3年;…… 如此計算下來,剩下的,可供你自由支配的時間大約只剩下了9年。僅僅9年!什么叫拼?如果別人一天工作8小時,你一天工作10小時,你的確比別人拼;但事實上,你只不過是比別人多拼了2小時而已——也就是說,只有在那2小時里,你真的在拼——因為其他的8小時里,你跟別人沒有什么不同。什么叫真拼?就是所有人其實都只有9年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你卻把那9年時間全部用來去拼。可是,就算全部用來去拼,加起來也不過是9年時間。上面的數據中,還沒有扣除掉你可能生病的時間、你可能情緒低落的時間,也沒有考慮到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意外事件的發生!
投資的本質是什么?投資的本質就是用你的錢去幫你賺錢——而錢這個東西,它是不休息的,它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在投資正確的前提下,它都在為你工作。請問,你的汗水和努力怎么跟它比拼?我們之所以很羨慕沃倫·巴菲特就是因為以下的事實: 沃倫·巴菲特1930年出生,11歲買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到現在2019年,已經78年了!78年!——別人平均壽命78歲,其中只有9年是可以用來額外打拼的所謂有效壽命,可是巴菲特呢?巴菲特的錢已經幫著他78年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地拼著……這相當于說,不從事任何投資活動的普通人就算活上8輩子也追不上他!因為78除以9等于8.6667! 而且,巴菲特老爺子的身體還很健康,還會繼續活下去;更為關鍵的是,他已經把自己的投資活動做成了一個企業并且上市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就是說,就算巴菲特老爺子去世了,這家上市公司的錢還在毫不間歇地干活……
我做對了什么呢?我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我必須想辦法把同一份自己的時間賣出許多次——寫長銷書就是這樣的方法。
賺錢,絕對是硬本事。可遺憾的是,它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就是一種父母不會、學校不教,并且整個社會還要妖魔化它的技能
結語
說來說去,我只是向大眾無差別地傳遞一個簡單且確定的事實: 我們都是普通人,不過,我們中的每一個其實都有機會活得并不普通。 方法也很簡單: 在你的主動的邊界之內,不斷增強心理建設,并且拼命想辦法在場外賺錢;與此同時,在主動的邊界之外,主動地選擇一個絕對值得長期持有的標的,用你在場外賺到的錢,定期投入……長此以往,你就可以借助趨勢產生的神奇的被動力量,不僅有可能擺脫階層固化的束縛,甚至干脆改變命運——最終,獲得自由。
人至踐則無敵! 不是犯賤的賤,而是踐行的踐。我崇尚踐行,做不到就沒用。如果我能講清楚一個道理,同時還能提供踐行的標的和環境,那就太好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