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迎親方隊(軍樂隊,簡稱“迎”):
迎親方領隊(軍樂隊指揮,簡稱“軍”)
新郎(連長,小鼓手,簡稱“郎”)
小號手(簡稱“小”)
長號手(簡稱“長”)
黑管手、沙克斯手等軍樂隊員若干
送親方隊(民樂隊,簡稱“送”)
送親方領隊(民樂隊指揮,簡稱“民”)
新娘(揚琴手,簡稱“新”)
二胡手(簡稱“胡”)
嗩吶手(簡稱“嗩”)
木魚手(簡稱“魚”)
笛子手(簡稱“笛”)
鈴鼓手等民樂隊員若干
(“迎”演奏《婚禮進行曲》上。“郎”戴大紅花)
軍:今天是我們連長結婚的大喜的日子,大家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一大早就趕出來迎親,大家都有點等不及了。
(遠處傳來嗩吶曲《百鳥朝鳳》聲)
軍:瞧!新娘子來了。
(“送”上。“新”著新娘裝,頭頂紅蓋頭。揚琴上蓋紅綢作嫁妝。各樂手以秧歌步上場)
民:(與“軍”握手)你好,你好。你們怎么來得這么早?
軍:這是應該的嗎,大伙兒早就想看看新娘的模樣了。
民:(洋洋得意的)說起我們這位新娘,你是有所不知,她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在民樂演奏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瞧!(掀開紅綢,亮出揚琴)這是我們新娘的嫁妝。
軍:吆!還真不錯嗎,不會是做樣了的吧?(對“迎”)我們歡迎他們來一曲,好不好?
迎:好!
民:來就來,怕啥。(在“胡”耳邊嘀咕,在“送”的伴奏下,“胡”奏《江河水》,
后轉《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迎”驚訝納悶)
軍:(急忙拉過“民”)哎,我說兄弟,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你們這是干什么?
民:不好意思,你想想看,你們連長工作任務忙,常年不回家,平常連面都見不上。今天都要結婚了,還得我們把新娘送來。你說,我們新娘能不傷心嗎?還不請你們連長賠個禮。
軍:噢,是這樣。這點小事兒你不早說。(走近“郎”)連長,還不過去給新娘陪個禮。(“郎”跑向“新”)敬禮!
(“送”心滿意足地即刻奏起《步步高》)
軍:我說,大家忙乎半天,是不是該看看新娘了?
民:沒問題!
軍:好,奏樂!
(“迎”奏新疆民歌《掀起了你的蓋頭來》,“郎”伴“新”跳起歡快的舞蹈至臺前,“郎”掀起“新”的蓋頭,“新”露出了羞澀的臉龐,不好意思地回到揚琴旁。大家起哄)
民:人逢精神爽,熱熱鬧鬧來上場,吹拉彈唱我在行,我們演奏《喜洋洋》。(指揮“送”奏《喜洋洋》)
軍:(打斷演奏)民樂單調聲音小,嘰嘰喳喳象小鳥,哪有軍樂聲音好,雄壯有力排山倒。(指揮“迎”奏《歡迎進行曲》)
民:(也阻斷)這有什么,無非是聲音大了點。你能來優美一點兒、溫柔一點兒的嗎?我們就行。(指揮“嗩”、“笛”模仿各種鳥叫)
軍:停、停、停,這是什么鳥叫,一聽就不是個好鳥,還是聽聽我們的千里馬吧!(指揮“小”模仿馬叫,“長”模仿牛叫)
民:(跑到“小”面前,學唱俄羅斯民歌《三套車》)你是一匹可憐的老馬,一聽就沒有吃飽……
(“小”生氣地把臉扭到一邊)
民:還是聽聽我們的黑駿馬吧!(指揮“新”、“胡”、“魚”等模仿馬蹄聲和馬叫聲)
軍:這有什么,馬蹄聲那么單薄,聽我們來段行進的。(自信地一揮手,“小”因受到“民”的數落,不高興地吹出《地道戰》鬼子進村曲。雙方一楞)
軍:哎,哎,你怎么吹起這個來了?
(“送”嘲笑,“迎”指責“小”)
民:有意思,你們迎親怎么把鬼子招來了?
軍:不好意思,誤會,誤會……
民:行,我們也給他們來一曲。(指揮“送”奏《在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并合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軍:好了,好了,(拉過“民”)兄弟,這大喜的日子,我看就不要打打殺殺的了。
民:行,行。
軍:你看,時間不早了,新郎新娘是不是該入洞房了。
民:是啊。
軍:好,咱們就共同奏一首曲子,祝愿新郎新娘花好月圓,白頭偕老,同時也給大拜年了!
(雙方歡樂地奏《新春到》,互相拜年,一派熱鬧景象。雙方向觀眾鞠躬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