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爸媽的心頭肉,家長們對孩子總是呵護備至,
因為擔心弄臟、弄傷寶寶的小手小腳,而不愿意讓寶寶在地上“摸爬滾打”。
甚至許多人認為寶寶站立、會走路就可以了!
茉莉媽媽提醒:爬行是寶寶運動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寶寶的爬行訓練對骨骼生長、大腦發育,視力發育以及協調能力都很有益處!!
首先,寶寶爬行能促進骨骼生長發育
爬行時寶寶需要將頭頸抬起來,?胸腹離開地面,用四肢來支撐身體的重量。
這就使得寶寶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得到鍛煉,
進而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寶寶爬行能夠刺激大腦發育
當小嬰兒還在躺著的時候,視聽所及范圍相對較小,
待寶寶開始爬行后,他所接觸和觀察到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
從而激發了寶寶觀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而且在爬行中,寶寶會尋聲做轉頭、抬頭的動作,
同時還會觀察到遠處的物體,并為之作出相應的反應,
通過這些感官的刺激,可以調動和激發寶寶大腦的積極性,
對寶寶大腦發育和智力開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三,寶寶爬行有利于視力正常發育
嬰兒視力發育尚不健全,爬行可使他看清自己能看清的東西,這有利于他的視力正常發育;
相反,過早學走路,孩子因看不清眼前較遠的景物,
便會努力調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來注視景物,這樣會對他嬌嫩的眼睛產生疲勞損傷。
光學權威專家指出:“小眼鏡”的增多,與嬰兒爬行不足,過早學走路有關。
因此嬰兒在1周歲前沒有經過爬行是不宜學走路的!
應該先爬行再學走路,否則會影響他視力的正常發育。
最后,爬行有助于寶寶身體各個器官的協調性
他們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體運動中,不斷修正對物體的定位和運動方向,
提高了寶寶感知注意信號的敏感性和精確性,
加強了大腦對手、足、眼等各個身體器官的協調性。
既然爬行有這么多的好處,
那么家長該如何好好地給寶寶實踐爬行這一課呢?
第一步:俯臥抬頭
俯臥抬頭可以鍛煉寶寶的臂部、腰?部與頸部肌肉的力量及控制能力,是進行爬行練習的第一步。
俯臥時,寶寶從最初使出渾身力氣把頭抬起來,到能自如地東張西望。
因此,在寶寶出生后至3個月內,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寶寶抬頭的能力。
訓練時可將寶寶趴臥在鋪著墊子的地面上,然后將寶寶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
將兩側小胳膊肘支撐起來,讓寶寶多趴有助于增強其手臂肌肉的力量,
為以后學習爬行做好準備。
這一過程一般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第二步:爬坡練習
讓寶寶俯臥在床上,爸爸媽媽用手掌頂住他的小腳板,
這時寶寶就會自動蹭著爸爸媽媽的手往前挪動,
開始的時候,可能寶寶的整個身子還不能抬高,大人可以從旁邊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
等他夠力氣手和腳可以匍匐前進了,父母就可以只扶住他的身子讓其自行往前挪動,
再慢慢等寶寶能逐漸將胸部、腹部懸空,
并學會了用膝蓋和手掌一起協調爬行時,
爸爸媽媽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爬行了。
第三步:吸引爬行
利用不斷移動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其爬行,
這應該是家長最常采用的訓練寶寶爬行的方法。
但是,對于有爬行意識但還不會爬行的寶寶來說,
除了“誘”,還應該有一定的“助”,即大人幫助他實現爬行。
在這一過程中,讓其體會到爬行帶來的滿足感,
然后逐步減少幫助,?讓寶寶實現真正的“自我爬行”。
家長幫助寶寶爬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讓寶寶趴好,然后交替推他的足底;
用毛巾等提著寶寶的腹部,?幫其實現腹部離“地”?等。
第四步:趣味爬行
寶寶會爬之后家長要有意識地為他營造適宜爬行的環境,讓寶寶的爬行過程充滿情趣。
例如說,可以將毛巾、毯子、地墊等物品鋪在地面上,
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鼓勵其不斷探索,還可以豐富其觸感。
又如,可以用紙箱等為寶寶制作“隧道”,
讓他能夠在其中穿梭爬行,天生喜歡探索的寶寶肯定會樂此不疲。
第五步:翻山越嶺
當寶寶的爬行技術相當熟練之后,可以進一步增加爬行的難度,讓他的爬行充滿挑戰。
此時,家長可以放置一些枕頭、被子等,做成“山丘”,
讓寶寶越過“山丘”去取自己喜愛的玩具。
當然,爸爸媽媽的身體也可以成為寶寶的?“山丘”,
讓他爬過去找媽媽、找爸爸。
這種“翻山越嶺”式的爬行練習,對于發展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十分有利,為其日后行走打下了基礎。
總之,爬行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母應該要鼓勵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樂趣!
當然。
不排除這種情況:無論如何創造?條件、如何引導,
寶寶就是拒絕爬行,成為一個不會爬就會走的寶寶。
對此,家長不必驚慌失措,只要在日后的生活中注意彌補,堅持讓他練習爬行,
并多讓他玩滑滑梯、蕩秋千、走馬路牙子等游戲,
即使寶寶先走后爬,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