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事有點小多,思維比較混亂,所以想寫點不一樣的放松一下,關于動漫的。
起因是前幾天突然想再看一遍《大魚海棠》,于是乎頂著內存不夠的壓力把它下載了下來。然后在考完試的一個時間里把它看完了。到今天留在記憶里的還是湫說的那句:你以為你得到的是誰的愛!那是天神的愛!”第二次在影片里聽到這句話時還是有一絲震撼和傷感,不是出于湫對椿的愛,更多的還是對無法跨越的輪回的惋惜。
其實說不上對《大魚海棠》有什么特殊的情感,還記得第一次看只是被一些效果感動到了,開頭的那段話也很好的引出了故事:所有活著的人類,都是海里一條巨大的魚,出生的時候他們從海的此岸出發。他們的生命就像橫越大海,有時相遇,有時分開,死的時候,他們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故事是以紅色為主色調的,可能是為了凸顯中國風吧。我不是很會進行故事梗概,所以在豆瓣上復制了一段過來:【四十五億年前,這個星球上,只有一片汪洋大海,和一群古老的大魚。在與人類世界平行的空間里,生活著一個規規矩矩、遵守秩序的族群,他們為神工作,掌管世界萬物運行規律,也掌管人類的靈魂。他們的天空與人類世界的大海相連。他們既不是神,也不是人,他們是“其他人”。成人禮那天,居住在“神之圍樓”里的一個名叫椿的女孩變作一條海豚到人間巡禮,被大海中的一張網困住,一個人類男孩因為救她而落入深海死去。為了報恩,為了讓人類男孩復活,她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歷經種種困難與阻礙,幫助死后男孩的靈魂——一條拇指那么大的小魚,成長為一條比鯨更巨大的魚并回歸大海。】其實如果只看故事梗概會想這個中國風的動漫電影應該不錯,但事實上豆瓣評分并不高,大多數不喜歡是沖著臺詞和故事情節去的,除此以外,大部分的呼聲集中在“能不能給國產動漫一點時間”上。我也不是一個動漫評論員,想說的只是國漫的的確確在進步。這個故事里許多以典籍中的字為名字的,像椿、湫、鯤。我很喜歡里面的“神之圍樓”,和中國的古典建筑一般,每個地方都散發著優雅的氣息,似乎似乎都能聞到原木的清香了。圍樓和古裝搭配在一起,的確走的是中國風路線,這點我很喜歡。
對于我這個從小看著日漫長大的人來說,對國漫著實沒什么感覺。除了我喜歡了十年的《秦時明月》系列,還有兒時經典的《葫蘆娃》、《黑貓警長》什么的之外,好像真的沒什么讓我很上心。重點是日漫確實比國漫好看啊,就像我從小追到大的《名偵探柯南》,雖然我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它大結局了,因為青山剛昌大大說目前才畫了百分之多少……忘記了;還有宮崎駿的動漫真的是良心制作了,很喜歡那種清新自然的畫風,哪怕故事沒出來環境已經到位了。每一個故事都是經典啊,《千與千尋》已經看了三遍了,可每一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覺:第一次看的時候像是通讀文章回答問題,弄清楚人物和故事情節,被感動到的是千尋和琥珀川的愛戀,留下的疑問是無臉男到底起到什么作用?;第二次看莫名傷感,千尋不回頭的穿越隧道,琥珀川呢?他是不是再也回不去了?留下的疑問是無臉男到底起到什么作用?第三次看:過去不可能忘記,只是暫時想不起來而已——回憶真的是一件好東西。留下的疑問是無臉男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好吧,看了三遍還是沒明白無臉男的存在是何寓意?陪伴千尋,千尋善意的象征?我還是不敢輕易下定論。誰明白能幫我解答一下?
說著《千與千尋》,惹的我想再看一遍《龍貓》、《天空之城》、《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懸崖上的金魚姬》、《虞美人盛開的山坡》……完了,內存可能又要炸了。
還有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追上進度的《海賊王》,我的路飛啊。
喜歡看動漫對我來說似乎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放在幾年前還有人說我幼稚,但現在心里也不會在意這種說法了。我想如果不是有這些動漫陪伴,我的生活里可能會缺少許多色彩,雖然陪我的多是日漫。每當不開心時看一集秦時,看一集海賊,心里也就沒那么難過了,就和碼字帶來的效果是一樣的。我想,動漫,無論何時都不只屬于孩子,它所帶來的歡笑和童真能讓所有即時的煩惱煙消云散。長到這么大,面對越來越成熟的這個世界,保持一顆天真的心也不是什么壞事。人,有時候真的需要回歸一種最本質最純真的狀態才能忘記很多伴隨著成長附加在身上的雜亂物質。
我想在動漫里找尋一顆簡單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