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廠家找我(藍狙 劉大賀)合作,想從互聯網營銷角度,給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帶來新突破。交流多了,發現大家的問題幾乎雷同:
1、產品招商越來越難。
2、產品在終端根本不動銷,銷量下滑嚴重。
3、好不容易有一款產品賣起來了,突然間山寨競品一窩蜂,銷量立馬又下來了,好產品根本長久不了。
4、新品越來越多,就是賣不好。
5、銷售人員成本越來越高,業績下滑越來越嚴重。
6、市場逐漸萎縮,能出量的就那么幾個。
7、網紅產品越來越多,銷量迅猛,自己卻怎么也搞不出來一款。
8、大量知名的快消品牌,游走在崩盤的邊緣。供應商的貨款結不了,業務員的工資發布及時,經銷商的費用報不了......
其實出現上述情況,早在2015年我們早就預測到。今年,我在《中國食品工業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寫到了這樣的現象。實際上,自2013年開始,中國快消品行業就快速進入了擠壓式增長的環境。各品類廠家飽和,消費總量有限,產品層出不窮,大量出現10個廠家搶奪1個客戶的競爭現象。再加上互聯網電商、移動營銷的沖擊,傳統快消市場下滑確實厲害。
2013年開始,娃哈哈以每年100億左右的市場份額下滑。康師傅、脈動、可口可樂,這些頂級的快消品牌,銷量斷崖式下滑,不得不推出更多新品,戰略多元化,來謀求更多的市場機會。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品牌代表尚且如此,中小企業更是壓力山大。家樂福中國賣給了蘇寧,沃爾瑪多店關閉,大型商場正逐漸成為經銷商的雞肋,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整體的快消環境,正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快速迭代。
當然,我身邊很多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公司,大部分都發展的很好,和傳統快消形成截然不同的對比。前段時間,藍狙接了幾個項目。在做互聯網調研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大量業績猛增的案例。
方便面行業下滑,但是食族人、嗨吃家、拉面說、三養火雞面、越南咸蛋黃拌面等企業和品牌,卻快速增長,分割康師傅、統一、白象等巨頭讓出的市場份額。
所以,藍狙發現,原本行業都認為賣不掉的碳酸飲料,在電商卻增長迅猛,在全國所有飲料品類中,碳酸飲料排名前五,搜索占比排名全飲料品類第四。
夏天到了,碳酸飲料冰鎮之后的冰爽口感,是任何飲料無法替代的。所以,天氣越熱,電商銷量越猛,而且銷量較好的規格,就是整箱易拉罐。
所以,藍狙認為快消品行業業績下滑,主要是傳統企業的市場業績下滑。
所以,并不是傳統渠道不行了,而是具有傳統思維的企業不行了。未來,快消品企業想快速突圍,我認為,必須打通四個方面:
在恒大、北大荒、匯源等公司的經銷商論壇上,我多次講過互聯網思維,其實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好比,你想做一款飲料,甜一點?還是淡一點?口味的甜度確定,就需要互聯網思維。想法不對,努力白費。
所以,如果產品定位中老年,銷量有可能受限。如果定位年輕人,口味就要偏甜。偏甜的產品多如牛毛,如果產品無獨特的記憶點,無獨特的口味IP,如何能讓年輕人喜歡呢?
所以,在研發、策劃、傳播等所有的營銷環節,均須站在用戶的角度,深入了解用戶的消費習慣、消費認知、消費文化、喜好元素,思維對則營銷事半功倍,思維錯則營銷南轅北轍。
洽洽瓜子一直是牛皮袋包裝,大部分跟進型對手,在設計產品時都跳不出袋裝的思維。而內蒙古的三胖蛋瓜子,卻直接采用了鐵罐包裝,雖然價格賣得很貴,銷量卻非常好,已經超過了10億。
2008年微博崛起,2013年公眾號崛起,2019年抖音崛起。中國的新媒體層出不窮,藍狙公司整理了當下全部主流的新媒體大數據。按照粉絲量、影響力,較為領先的平臺如下:
好產品研發出來,一定要做好新傳播。沒有傳播,產品再好,無人所知,自然賣不好。教育成本是新產品市場營銷最大的阻礙,有了新媒體,企業的教育成本大幅度降低,傳播效率大幅度提升。
業績增長,無非兩種策略:1)增加客戶的數量。2)增加單個客戶的銷售總量。新渠道的開拓,就是客戶數量的增加,在原有市場基礎不動的情況下,新渠道的業績增長,就是整個公司最直接的業績增長。
綜上所述,傳統企業業績下滑,并非行業總量下滑,而是全新的消費渠道、新的品類、新的對手,擠占了原有的市場容量。
1、移動互聯網,不但改變了消費思維,改變了消費習慣,更創造了全新的營銷渠道、營銷環境,催生了全新的競爭對手。
2、企業營銷,早已經從傳統4P,升級為四新營銷。新互聯網思維、新網紅爆款、新媒體傳播、新渠道。
3、大數據的價值日趨凸顯,傳統企業在研發策劃產品時,如果缺失互聯網大數據資源,將會是企業最大的風險。產品策劃失敗,設計、磨具、包材、原料、產品、市場、渠道、廣告、人員等成本,損失無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