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不斷質疑著生活的階段,讀到韓國作家金愛爛的這本《滔滔生活》。看著書名,我便猜測到,是否“滔滔”二字將從“人生中的困境如滔滔駭浪般拍打在渺小的時代里的渺小如蟻的人物身上一樣”而切入。
原諒一個20多歲的青年讀者對生活和故事已經不再盲目樂觀,深知起起伏伏才是是常態。
不出所料,我在她的作品中讀到了當代東亞青年的窘困的生活處境, 在作家深刻細膩的筆觸下,仿佛聽見了無數個幽暗的角落發出來的吶喊,但又不僅僅是崩潰和絕望,像雷電在黑夜中劈開一道口子,天際邊上立馬會出現一道光一般。
《滔滔生活》由八個短篇組成:
《滔滔生活》、《口水漣漣》、《圣誕特選》、《過子午線》、《刀痕》、《祈禱》、《方寸之地》、《孩子和島》
《滔滔生活》講述一家四口人的平凡生活,開餃子店的媽媽,為妻子將餃子送到顧客手里的父親,在音樂學院學習鋼琴、長大后考上了計算機專業的“我”,在大專學習口腔技工后來為了更多的工作機會而選擇專升本念英文系的姐姐。
“我”和姐姐吃著媽媽包的餃子長大,但生活就像自己小時候學鋼琴時一般“手放在鍵盤上的方法看似簡單,其實很難。”爸爸給朋友做擔保,以至于家庭背負巨額債款,貼封條之前媽媽深思熟慮還是決定將家里唯一值錢的鋼琴留了下來。
來不及告訴家人自己考上大學的“我”和姐姐搬進里半地下室,開始打工攢錢上大學的生活。
躺在像個二手店一樣的房間地板上,聽著頭頂路人的腳步聲“我覺得自己的天空還不如別人的天花板高。”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在文中得到共鳴,在寒冷的狹小的房間背單詞、練聽力,寫習題。經歷過緊張壓抑的補習一次次的模擬考后,終于迎來了那場大考。
在以成績和家境而不是以專長選擇專業后,懷著“考上大學就好了”的期待在全家的期待下,在家人的陪同下興奮地將自己和行李打包進了大學,最后又在茫然、自卑或優越感畢業,在面試中和HR或者業務部門領導聊起自己在前輩們那里學習的實際上自己都沒怎么思考過的“職業、發展規劃”。
卻在工作后還是發現生活依然捉襟見肘,因為當初引以為傲的大學并沒有給自己帶來一份可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工作,大部分人還是進不起醫院,結不起婚,甚至為了避免被扣那幾百元的全勤,也不愿在領導的PUA下笨拙解釋,而不曾敢請一次假。
“我感覺這里,不像首爾。”姐姐睡意沉沉地回答我:“首爾都這樣,你知道的首爾只是其中幾個地方。”
這段對話真的太過熟悉,在我曾工作過的城市,很多人都是這樣評價的,“我的生活只有公司和出租屋兩點一線”,每天2個小時的時間擠在令人昏厥地鐵,吃的是廉價外賣,買的是pxx、淘寶衣服,賺的錢要還老家的房貸,彩禮太貴不敢談戀愛……
城市的霓虹燈和普通人無關,握手樓里在暗處爬著的蟑螂和支付不起的陽光的價格,才是真真實實的生活。
小說中的“我”和姐姐住進這間容不下一架鋼琴的濕漉漉的半地下室后,漸漸明白“手里有些積蓄,小小的災難還是可以應付的。”
將房間打掃干凈,做些簡單的小菜,用據說含有陽光粒子的合成洗滌劑洗衣服,在雨季來臨前備好除濕劑。吃著喜歡的葡萄干,“就像在咀嚼又黑又干的加利福尼亞的陽光”這些都是她面對真正的生活的智慧,不只是抱怨。
但當那場暴雨來臨,房間里雨水不斷漏進來,鋼琴也被腥臭的城市里的雨水泡了的間隙,父親在電話里傳來需要借錢意味的關心時(需要的錢和自己打工掙的學費差不多),當姐姐在加班無法回來,她的前男友又喝醉倒在泡在水里的鞋柜前時,她還是委屈的留下眼淚,“我的人生怎么會這樣?”她發問。
世界充斥著雨聲“我”拿著水舀子,一點一點把水舀出去,“用抹布擦地,將布擰干,再擦,這幾個動作反復進行。臟水倒進馬桶,用干毛巾擦掉水分”是她面對這場暴雨的應對策略。
“按順序做下來,真像姐姐說的那樣沒什么大不了的。有點兒感覺自己長大了。”
到了文末暴雨還是沒有停下,但向房東承諾過不會打開的鋼琴卻在這這一刻終于被“我”打開。“雨時強時弱。我在黑雨蕩漾的半地下室里彈鋼琴。”那個腳腕還泡在水里的男人不知做了什么夢,臉上還帶著笑容。
就像姐姐學英語時扔下圓珠筆嚷道的那句“ ‘未來’怎么會‘完成’呢”所預示的那樣,生活里的暴雨會一場一場的落下,不會停歇。
我們還是會一次次的被打濕,心底也會長出霉來,我們需得一次次的找到干毛巾,擦、擰、曬,再放上干燥劑,尋找陽光的替代品,從容地為生活也為自己演奏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