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搶先閱讀? ?讓你的
知識和見解時刻領先
⊙為什么法官們在早晨更有可能給出利于囚犯的裁決?
⊙為什么靈光乍現常常出現在我們閑散的時候?
⊙為什么在一件事情的中間點上,我們更容易敷衍糊弄?
本書暫未出版
全網最快解讀
我們總是在關注“如何做”“怎么做”,卻很少關注“何時做”。實際上,做事的時機與做事的方法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時候時機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方法。
你可能會大喊委屈,我知道時機很重要啊,但時機不受人控制或很難人為控制,所以,與其在時機上浪費時間不如去找對方法啊。
——時機是個令人難以捉摸的東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在處理“何時”的事務時,比如何時跳槽、何時發布消息等,都是依賴直覺和猜測。
不過,福音來了。從這本書開始,你再也不用依賴直覺和猜測了,你可以依靠科學來處理“何時”的所有事務了。
這次,炫先森陪你閱讀的書,是由湛廬文化出品的《時機管理:完美時機的隱秘模式》。這是一本指導我們“何時做”的書,它給我們揭開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秘密:找對時機是有方法可循的。
目前,這本書并未公開出版發售,預計上市時間在一個月之后。炫先森精選未出版的好書為你解讀,讓你的知識和見解時刻領先。
這本書的作者是丹尼爾·平克。他憑借對商業領域的敏銳洞察力,將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商業世界結合起來,突破傳統理念的限制,以前瞻性的探索和思考引領讀者走在時代的最前沿,相繼出版了《全新思維》《驅動力》等暢銷書。
丹尼爾·平克翻閱并分析了超過700項研究,涉及經濟學和麻醉學、人類學和內分泌學、時間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挖掘到了一門隱藏在時機背后的科學。他把對時機這門科學的研究結果和新鮮洞見,寫成了《時機管理:完美時機的隱秘模式》這本書。通過這本書,我們將認識到,時機決定了你我的生存狀況,時機是你我能否幸福地工作和生活的關鍵所在。
怎樣找到你的時機節律
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哪個大洲、哪個時區,幾乎每個人每天在非睡眠時間里的情緒表現,都遵循了一種非常固定的模式:積極情緒在清晨最活躍,下午下降,晚上再次上升。
》》》
每個人都會受到情緒節律的影響
情緒雖然是一種內在狀態,但它會對外部事物產生深刻的影響。美國商學院的三位教授分析了2100多家上市公司,在長達6年半的時間里召開的26000多次電話會議后發現,電話會議的時間和當時大家的情緒,直接影響到了公司的股價。比如,與會者在下午的電話會議上,明顯表現得比在早晨的電話會議上,更消極、更易怒、更好斗,從而導致股價發生暫時性扭曲。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即便是最理性的經濟人,且在考慮到經濟政策的前提下,他們的情緒仍舊受到情緒節奏的影響:清晨的情緒最積極,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緒越來越消極、越來越猶豫不決,股市收盤也就是晚上積極情緒才開始回升。
這也說明,理性思維在早晨最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下降。與此同時,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也隨之下降,混亂的邏輯和危險的偏見就會乘虛而入。兩名以色列社會學家和一名美國社會學家的一項研究就表明,相較于下午,在早晨,法官在聽取囚犯的假釋訴求后,更有可能給出利于囚犯的裁決。
那么,對于不是企業高管的你我來說,是不是應該利用這個“天機”,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在早上來處理呢?
答案是:是,也不是。
原因有兩點。一是,腦力工作也是有差別的,并不是所有的腦力工作都依靠理性思維和專注力,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腦力工作在早晨開展效果才最優;二是,有些人的時機節律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
》》》
腦力工作也是有差別的,并不是所有的腦力工作都依靠理性思維和專注力,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腦力工作在早晨開展效果才最優。比如,處理“洞察力問題”時,就不需要在理想的時間段內。
一天,一位古董錢幣商收到了一枚漂亮的青銅硬幣。硬幣的一面是一位皇帝的頭像,另一面寫著日期公元前544年。沒想到,這位古董錢幣商立即拿起電話報了警。請問,這是為什么?
這個問題就是社會科學家所稱的“洞察力問題”。美國兩位心理學家將這個“洞察力問題”交給了一群自稱在早上思維最敏捷的人。結果顯示,早上思維最敏捷的人更有可能在下午答對這個問題。
原來,公元前544年,也就是耶穌誕生之前544年。那時,耶穌還沒出生,自然不會有人知道他將在500年后出生,所以不可能用“公元前”這樣的說法。由此,這顯然是一枚假幣。
早晨,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維更敏捷、意識更警覺,這可以幫助我們排除注意力干擾。但是,洞察力問題不同,這類問題不需要太多的警惕,而是需要更多的靈光乍現。所以,休閑時刻更有利于我們解決洞察力問題。最常見的例子是,很多時候的靈光乍現出現在我們洗澡時,而非專注工作時。
專家把這種現象稱為“靈感悖論”。也就是指,當我們的腦力不在最理想的狀態時,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反而是最旺盛的。
》》》
實際上,有些人的時機節律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
在上文中,我們說到,幾乎每個人都會遵循一套固定的情緒模式。但,這其中,并不是所有人的情緒模式的節點都是一模一樣的。
想必你已經猜到了。有人是夜貓子,這類人討厭早晨,直到下午甚至是晚上才會迎來理想狀態的高峰;還有一些人是云雀,早晨起得特別早,而一到了晚上就疲憊不堪。
除了你所知道的這兩種特殊情況外,科學家們還發現了第三種特殊情況的存在,作者將這第三種特殊情況稱之為“第三種鳥”。
周末或者休息的日子里,你幾點醒來?如果和平時一樣,你可能是云雀;如果比平時晚一些,你就很可能是第三種鳥;如果比平時晚90分鐘甚至更久,你可能是夜貓子。
根據科學家們幾十年來在各大洲進行的研究顯示,高達60%—80%的人是第三種鳥。
》》》
一定要找到你的時機節律
說到這里,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會產生不同的狀態。云雀型的人在早晨,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意識警覺。但是,夜貓子型的人在早晨更會任由偏見來做決策,直到進入了下午,他們才逐漸清醒、變得敏捷和警覺。
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就需要我們做到兩點。第一點是,找到屬于你的時機節律;第二點是,讓類型、任務和時間保持一致。
1、找到屬于你的時機節律
除了上面介紹的方法之外,還有一個稍微復雜的方法,可以判斷你屬于哪種鳥。
⊙你通常幾點睡覺?
⊙你通常幾點醒來?
⊙兩個時間的中間點是幾點?也就是說,你的睡眠中間點是幾點?
例如,如果你通常在晚上11點鐘睡覺,在早晨6點鐘醒來,那么,你的睡眠中間點就是凌晨2點30分。
根據你的中心點,請在下圖中找到相對應的位置,就可以看到你屬于哪種鳥。
2、讓類型、任務和時間保持一致
先確定你是哪種類型的鳥,然后根據任務的不同,合理地安排執行的時間。社會學家將此稱之為“同步效應”。比如,如果你是云雀,那么請把需要理性思考的工作放在早晨做;如果你是夜貓子,請把最重要的工作放在下午或晚上來做。
通過下圖找到你每天的最優時間段:
》》》
我們可以通過休息來調整時機節律
無論你是哪種鳥,其大腦功能都會有低谷期。大腦功能一旦陷入低谷期,悲劇往往就會發生。
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了大約90000例手術后發現,麻醉師在大腦功能陷入低谷時,出錯的概率比大腦功能最佳狀態時,要高4倍。
我們該怎樣避免在大腦功能陷入低谷期時犯錯呢?有沒有辦法不讓大腦功能陷入低谷期呢?
作者介紹了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警覺休息;另一個方法是恢復性休息。
1、警覺休息
所謂警覺休息,就是在我們的大腦功能陷入低谷放松警覺時,通過清單的方式,讓任務自動完成。
比如,列一份麻醉師在操作過程中的清單,麻醉師給病人實施麻醉時,嚴格按照這個清單執行。大腦功能陷入低谷時,已經沒有多少腦力了,而清單可以有效地減少腦力的再損耗。
美國一家醫院在實行警覺休息一年后,手術死亡率下降了18%。
2、恢復性休息
恢復性休息是指,我們在執行一項任務的過程中,實行短暫的中途休息,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恢復腦力和體力。
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和丹麥的兩位研究人員,跟蹤了200萬名丹麥學生4年的考試結果后發現,學生的成績與考試的時間密切相關。每過一小時,考試成績就會下降一點點。也就是說,學生早晨參加考試取得的成績要高于下午參加考試取得的成績。在了解到了不同的時間決定著大腦不同的狀態之后,這個結論并不會讓我們驚訝。讓我們驚訝的是,這些學生在考試前休息二三十分鐘用來“吃喝閑聊”后,他們的分數并沒有下降,反而提高了。
原因就在于,學生們通過“吃喝閑聊”這種恢復性休息的方法,有效地恢復了腦力和體力。
怎樣有效地把握時機
想要有效地管理時機,除了上文說到的讓類型、任務和時間保持一致之外,還需要我們關注三個點:起點、中間點和結尾。
》》》
起點:“何時”開始很重要
相對于結果,起點更為重要。有研究顯示,在早上8點30分之前開始上課的中學生,健康和成績都會受到影響,且影響是持續和不可逆的,會限制他們日后的選擇,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大家都知道要把握住開始的時機,可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準確地確定什么時候應該開始,這時該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用事前驗尸的方法避免錯誤的開始。
驗尸是指,法醫檢查尸體,從而確定死因。事前驗尸是指,在事情開始之前,就來分析為什么會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
這是一種假設,假設事情失敗,那么是哪些原因導致了事情失敗呢?找到失敗的原因,從而規避這些坑。
如果事情已經進行到了一段階段,才發現錯了,可以用“時間地標”的方式重新開始。
比如,新年的第一天,定下一個減肥或學習的目標。新年的第一天就是“時間地標”。它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把生活翻開全新的一頁。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三位學者把這一現象稱之為“新起點效應”。
》》》
中間點:要避免引發“低潮效應”
研究發現,在中間點上,我們更容易走捷徑、偷工減料、敷衍糊弄。
猶太人有個傳統的儀式,是在每年的光明節的晚上點蠟燭,且要持續點8個晚上。因為要用一根蠟燭點燃另外一根蠟燭,所以8個晚上要點燃的蠟燭相加應該是48根。一盒傳統的光明節蠟燭正好是48根。
然而,在非常多的猶太人家庭中,光明節結束后,盒子里通常還有多余沒有用過的蠟燭。這是怎么回事呢?
兩名社會學家跟蹤了200多個猶太人家庭慶祝光明節的行為,結果發現,人們對標準的遵守呈現出一種U型模式:
第一個晚上,76%的人點燃了蠟燭;
第二個晚上,點燃蠟燭的人數比例下降到了55%;
隨后的幾個晚上,點燃蠟燭的人數比例持續下降;
直到第8個晚上,也就是光明節快要結束時,點燃蠟燭的人的數字又重新回到了50%以上。
越虔誠的信徒,U型模式越明顯。這些人,越有可能在第一晚和最后一晚點燃蠟燭,而在節日中途,他們的行為幾乎和其他人沒有區別。
虔誠的信徒認為,最重要、對他們的形象最有幫助的信號,是開始和結束,而不是中間,中間不重要。
實際上,我們在中間點的倦怠和糊弄,對其結果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作者把這一現象稱之為“低潮效應”。
我們為什么會在中間點出現低潮呢?這或許是因為別人放松了對我們的要求,也或許是一種超自然的狀態。
雖然低潮狀態不可避免,且我們沒辦法消滅這些自然力量,但可以減輕它的危害。
方法1:設立中期目標
很多時候,我們在開頭和結尾時動力十足,但是在中間點卻停滯不前。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將大項目分解成小步驟。通過完成小勝利來保持士氣。
方法2:公開承諾中期目標
將大項目分解成小步驟后,小步驟利于我們完成,也能讓我們敢于公開表明決心。一旦公開了自己的小目標,就會構成無形的監督效應,促使我們更好地完成小目標。
方法3:做到一半停下
這個方法的發明者是海明威。每次寫作時,海明威會在一個句子的中間停筆,而不是把一個章節或段落寫完。這種不完整的方式點燃了中間點的思維火花,成為了他第二天寫作的動力。
這個方法有效的一個原因是“蔡加尼克效應”。蔡加尼克是德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她通過研究發現,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件事如果沒有做完,就會一直烙在心里,心里總惦記著。
方法4:不要讓鏈條斷掉
這個方法的發明者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情景喜劇《宋飛正傳》的作者杰瑞·宋飛。宋飛堅持每天寫作,無論這天是否有靈感。為了讓寫作堅持下來,他每天都會在日歷上畫上一個大大的×。時間久了,這些×就會形成一條鏈條。而這時,習慣也就養成了。堅持下去,就會實現成功。
方法5:想象一個你的工作能夠幫助到的人
這個方法的發明者是沃頓商學院教授、暢銷書《離經叛道》的作者亞當·格蘭特。每當遇到低潮期時,格蘭特就會問自己,自己所做的事情將在多大程度上讓他人受益,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讓自己重拾動力。
》》》
結尾:重新定義體驗
結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重新定義了體驗。
吉米的一生充滿坎坷。在他上小學時,屢次搬家;幾年后,他的母親死于癌癥,父親將他寄養在親戚家。后來,他考上了大學,并迷上了電影。很快,他就退學了,進入演藝圈追夢。剛開始,吉米只能依靠接小廣告,來解決溫飽問題。23歲那年,一位著名導演看中了他,讓他出演了一部電影。電影火了,吉米也出名了,還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一瞬間,吉米就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好萊塢巨星。然而,剛過完25歲生日,全名為詹姆斯·拜倫·迪恩的吉米死于一場車禍。
我們再來做一個假設,吉米并沒有出演著名導演的電影,更沒有獲得奧斯卡獎提名,而是出演了幾部不溫不火的電影,且在電影里扮演“路人甲”。50多歲后,吉米去世。
請問,在這兩種情境下,你會如何評價吉米這一生?
實驗研究發現,人們對第一種場景(也就是吉米在人生巔峰突然去世從而結束短暫的一生)的評價高于第二種場景(也就是吉米碌碌無為平平淡淡的一生)。
這個實驗結果違反直覺,但也在提醒我們,結尾的狀態影響了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隨后的決定。比如,有研究表明,我們在評價飲食、電影和假期的時候,通常不是按照整個過程的體驗來做評價的,而是依據某些時刻,尤其是結束時的感受來評價事物的質量。關于這一點,我們不妨去點評類的網站看看,相當一部分顧客都是在描述結束時的情形,比如意外獲贈點心或小禮物、結賬錯誤、某個服務員歸還顧客遺落的物品等等。
雖然這種“終點啟發式”會引發偏見、短視,但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就會帶來積極的效果,如上文介紹的,重新定義我們的體驗。
與結尾有關的還有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如果能夠選擇,我們更喜歡美好的結局。
我有兩個消息,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你想先聽哪個消息?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先說好消息,再說壞消息。我們以為好消息可以緩解壞消息對人的沖擊。但是,我們的直覺大錯特錯。應該先說壞消息,再說好消息。原因如上文,如果能夠選擇,我們更喜歡美好的結局。
密歇根大學曾經開展過一個實驗,讓學生們試吃巧克力,以此來驗證結局是怎樣影響人的判斷。
實驗者給受試者分發巧克力。受試者吃完一顆巧克力,會得到下一顆巧克力。直到第5顆巧克力時,一部分受試者接到的信息,仍舊是“這是你的下一顆巧克力”;而另一部分受試者接到的信息卻是,“這是你的最后一顆巧克力”。
結果顯示,被告知第5顆巧克力是最后一顆巧克力的受試者,也就是得知試吃結束了的受試者,對這顆巧克力的喜歡程度要遠高于那些不知道它是最后一顆的人。
我們更喜歡美好的結局。究竟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結局呢?快樂、幸福才是最美好的結局嗎?
不是。一項針對斯坦福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情緒復雜化才是美好結局的核心。所謂情緒復雜化就是指,喜憂參半、能讓我們體會到意義、能產生超越自我的感受等等。在這個方面,高明的編劇最懂人們的心,很多劇本就沒有用大團圓來收尾,而是用超越自我的有意義的結局來收尾。
總結
以上就是《時機管理:完美時機的隱秘模式》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俗話說,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但,這句話并沒有給我們提供明確的指導。以至于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但仍舊落實不好。幸好現在有了這本書,這本書為這句俗語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和有效的具體指導。
這本指導我們“何時做”的書,給炫先森更大的幫助,不僅僅在于認清了“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更在于學會了把人和時間融為一體來看,這有助于理解其行為。不知道你的收獲又是什么,不妨留言給我。
好了,以上就是《時機管理:完美時機的隱秘模式》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相信你收獲了“何時做”的思維和方法。喜歡炫先森的講書,可以關注我,也可以分享給朋友。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