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co
-01-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光景里,我不止一次地咬著牙告訴自己:抬頭挺胸,微笑,你不比任何人差。但幾乎從未做到。
“錯失機會”四個字,大概伴隨著我的整個成長過程。小到競選班級委員,大到和極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甚至連跟男孩表達愛意的勇氣都沒有。
我知道這些失敗甚至不是我自身的原因,但它們還是一如既往地發生了。到今天,二十多歲的我,仍然一無所有。但我深知,我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只有告別“自我懷疑”的消極人生態度,才有可能找回本該屬于我的東西。
我出生在一個內陸三線小城市,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上班族,從小就養成了艱苦樸素的好習慣,我也耳濡目染,縫縫補補又三年。
父母對我的愿望就是不求富貴,但求安穩。嫁一良人,兒孫滿堂。
所以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我潛在的自卑性格,是從成長環境中衍生而來。
我清楚地記得,想要新衣服的我,在苦苦哀求和軟磨硬泡都無結果之后,披上姐姐的舊衣服,憤怒地沖出家門,踏上自行車絕塵而去。大冬天,我邊騎車邊哭,為什么別的女孩子都能輕易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我卻不能?
今天提起此事,已經變成個笑話了。但媽媽仍然不卑不亢地說:“生你,就是為了讓你撿舊衣服的。”
再長大一些,我學會了“反抗”。我會偷偷溜回跟媽媽一起逛過的書店,找到那本心儀的《林肯傳》,從儲蓄罐里數出八枚攢了很久的鋼镚,換那本渴望擁有的書,我把它捧在心口,嗅著香噴噴的紙張味道,任它在鼻尖縈繞。
童年時期就被灌輸的固有模式,可能會伴隨你的一生,并在你的成長過程中被不斷強化。你能做的只有把自己變得更好。
孩子的自卑,大多數來自于家庭環境。
今天,二十多歲的我,仍然能聽到父母會說“太貴了”這樣的話。“我很窮”的教育“理念”還未結束。
我知道老人家勤儉慣了,很難改變。我只能在心底微微一笑,然后低頭默默努力。
希望有一天,可以給他們過上不考慮是否需要,只在乎是否想要的生活。
-02-
我曾無數次在自卑的心理暗示下,躡手躡腳,不敢邁出第一步。二十歲多的我,告別自卑,樹立嶄新的心態,擁抱更好的自己。
我曾暗示過自己一萬次:你不行,你可能做不到。但是今天,我會說,沒關系,試一試而已。即使做不到,我也不會后悔嘗試過。
于是在朋友眼里,我成了一個愛“折騰”的女孩。
大學期間,我擺過夜市,被城管追了整整一條街;開過淘寶店,并自己拍照修圖當客服;做了半年多的微商;前不久開始在簡書寫字,并開通了個人公眾號。在此期間還順便考下了駕照,考了個研。
他們看著我樂此不疲地嘗試新鮮事物,過著不怎么“淡定”的日子。而我在這么多折騰的事情當中,不僅解決了我的基本生活問題,更收獲了比經歷本身更珍貴的東西。
我終于看了一場喜歡了15年的偶像的演唱會;我自己支付了整整一年的生活費,并在春節期間給父母和自己分別購置了新衣服;我嘗試了新的領域,開拓了自己的眼界,接觸到了更寬闊的世界,手機和電腦不再只是重復播放韓劇的播放器。我甚至觸碰到了很多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新世界。
即使我放棄了,我可以自信地說,我不后悔。
我很快樂,因為我勇于嘗試。
二十歲,告別自卑,我擁有了更多優秀的品質:自信、勇敢、樂觀、不輕易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這些改變讓我變得更加快樂,更加堅強。
-03-
朋友說,我佩服你說做就做的勇氣。
可我明白,我折騰得這么明目張膽,也怕被人嘲笑一事無成。當自己沒有天分的時候,我想只能靠天道酬勤了吧。
最開始在簡書上寫字的時候,我沒有想過自己真的能堅持下去,也從沒想過通過寫字來獲得什么。連續兩篇文章被編輯拒絕之后,我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不是寫作這塊料。雖然這么多年來,斷斷續續堅持讀書,可我從沒認真研究過寫作這回事。面對如日中天的自媒體,我更是兩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
可我沒有就此放棄,我關注了五十多個大號,學習今天的寫作模式,研究簡書首頁的爆文,再改進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終于,我的第三篇文章《716周杰倫日:生命潦草,我不彎腰》,被簡書首頁收錄,這對我這樣的寫作小白來說是個極大的鼓勵!
突如其來的肯定令我激動不已,我下定決心開始了艱難的日更(每天更新一篇文章)生活。堅持到今天,已經整整四十天了。
寫作的時候,我常被固有思維限制,為了尋找突破口,我開始了廣泛閱讀。從金庸到詩經,從肝膽相照到兒女情長。除了紙質版,我還在火車上、公交車上閱讀電子版。隨著視野不斷擴大,漸漸地讓自己跳出思維定式,變得角度更多,情感更豐富。
我曾以為,好的文章就是一切。實則不然,比打開文檔更難的比比皆是,精致排版和美圖對于我這個技術盲來說,比登天還難。我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過了看書和寫字。還好我臉皮厚,向比我年齡小的圈內朋友,和已經是大神級別的作家老師刨根問底。我幾乎使用了所有的編輯器和排版工具,硬生生地把自己從一個電腦盲逼成了技術宅。
天賦是奢侈品中的貴族,當天賦不足的時候,只有腳踏實地、勤勤懇懇才是治病良方。正因為我能力不足,才有了后天的不斷學習和反思,爭取做到勤能補拙。
所有的甘于平凡,往往都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現。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大多數人還是貪心的。只不過,人們往往選擇容易實現的“貪婪”去兌現,比如吃頓好的,看場電影,而不是拖著疲憊的身體,再努力一把。
今天,我在現實中摸爬滾打,但依然向往詩與遠方。
我渴望說走就走的旅行,但也永遠記得一步一個腳印。
曾經的自卑,造就了我比同齡人更努力奮斗的人生;二十歲以后的我,擁抱了更美好的自己。
人生沒有萬事俱備,只有即刻啟程。
Nico,90后法學碩士
記錄波瀾不驚,走心也走靈魂
感謝你的每一個喜歡,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づ ̄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