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計劃本來定得好好的,可是小長假一來,和同學打了三天游戲,整個計劃都擱淺了,怎么才能更好地自律?”
“為什么我朝九晚五上班時能夠安心按照計劃執行,可一休息整個人都變懶了呢?”
以上問題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是問題的根本,都是在問自律與假期之間的矛盾。
1、為了自律而自律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有個記者去鄉村蹲點采訪,看見一個孩子,每天四五點鐘就起來放羊,記者便問他:放羊干什么?答曰賣錢。問賣錢干什么?答曰娶媳婦。問娶媳婦干什么?答曰生孩子。問生下來孩子干什么?答曰放羊。
看來,為了自律而自律的同學,和這個為了放羊而放羊的孩子并沒有什么區別。如果硬要說有,也是這個孩子更勝一籌——至少,人家還有個更為遠大的目標:娶媳婦。
自律,到底是為了什么?
往遠了說,
鮑勃·迪倫抽煙喝酒(燙頭)抽大麻,不耽誤人家拿諾貝爾文學獎;
杜拉斯天天咖啡就著白蘭地,還得配紅酒,不耽誤人家寫《情人》和《廣島之戀》;
小羅伯特·唐尼吸了近十年的毒,不耽誤人家戒毒后塑造出世界上唯一的鋼鐵俠。
往近了說,
有個小學同學,如今還在老家生活。他的生活極為規律:每天十點起床,吃罷了早飯就去找朋友打麻將。下午五點散局,也不算輸贏,幾個人把錢攏到一塊兒出去喝酒,一直喝到前半夜,然后沿著那條不大的商業街挨家敲門收保護費。等到把一條街的保護費都收完了,就往掛著小粉燈的發廊或者洗浴中心里面一鉆,一番不可描述之后睡到第二天早上十點,周而復始。
在你們看來,誰更自律一些?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將“自律”這個單純的活動過度神化了,以為只要自己能夠做到自律,就可以一路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別傻了,成功如果這么簡單就能夠達到,那么現在滿世界的成功人士,都應該是自律成狂的強迫癥。
自律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目的,而應該是一個手段。它所應該控制的,不是你的行為,而是你的內心。
我見過一些人,他們日程定得滿滿,每天到了時間就必定會按照計劃表行事,從不懈怠。然而,當我問及他們,“你們這么自律,最終是為了什么?”,他們往往會啞口無言。
在我看來,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自律,他們只是滿足于計劃表完成之后自己的短暫愉悅,“看,我又按計劃做完了一件事”。
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將自己活成了計劃表上的數字。
而這,毫無意義。
自律,不是每天五點起床,讀一小時書,跑千米,而是通過堅持這些微小的、可執行的行為,逐步邁向自己的核心目標。
我們之所以要自律,是因為我們清楚,在短期內我們的理想和目標很難一蹴而就,而有效的自律,能夠幫助我們進行積累,從而實現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理想和目標。
自律,就是拿時間,換能力。
子曾經曰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實際上,在一天即將過去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這樣反問自己:我想要什么?我離它還差多遠?我今天是否為之努力了?
自律,就藏身于自我反思中。
2、脫離情境講自律
我們對自律的理解非常狹義,自律其實分為兩個部分:個人的自律,以及,環境的他律,但我們過于強調個人的自律,對他律卻沒有應有的重視,甚至是完全不了解。
情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坦福大學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模擬監獄實驗:通過拋硬幣將大學生志愿者分為獄警和囚犯,實驗計劃進行兩周,沒有人告訴囚犯和獄警如何扮演各自角色,但他們很快就高度進入狀態,行為特征高度符合社會對這兩種角色的預期,短短幾天就創造出真實的監獄,“獄警”比真實的獄警還要殘暴、專橫,“囚犯”比真實的囚犯還要懦弱、順從,部分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鑒于實驗對志愿者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得不第6天就提前終止。
這個實驗證實了情境的力量。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某一特定情境下,我們的表現部分由人性、品質決定,但情境本身更能預測一個人的行為。
國外還有一些捉弄人的節目非常清楚情境的力量,并以此娛樂大眾。有一期節目叫“電梯游戲”:一個正常乘客進入電梯正常面向前方,后來陸續上來5名節目組安排的乘客,但每個人進入電梯后都背對電梯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那個乘客在經過一番掙扎后,也默默轉過身背對電梯門。。。
情境的力量非常強大,情境對學習的影響更是立竿見影。
從學校到家里,人還是同樣的人,所以內隱的意志力不可能有太大的波動,問題只能出現在外顯的意志力,很明顯,學校氛圍增加了外顯的意志力,而在家里,這種意志力被削弱,甚至成為拖累,比如:
1、促進效應。當周圍人為同樣一個目標努力時,會激發自己的競爭意識,提高個人的努力程度和動力。在學校時,自覺不自覺地你追我趕,而在家時孤零零一個人,取得一點小進步,缺少必要的比較對象,可能就會沾沾自喜,給自己獎勵了。
2、 從眾效應。當周圍人都在做一件事情時,我們也會自覺去做,所以在學校時,努力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只怕時間不夠用,基本不需要意志力去維持,而在家也會從眾,但這些“眾”都不在學習,而在生活,你如果想學習,從眾效應不僅不能給你助力,還會成為你的阻力。
3、積極的環境暗示。學校、課堂都充滿積極的環境暗示,在這種環境里,很容易就能靜下心來學習,就好像學不下去的人去圖書館,也能翻一會書,但是在家里,到處都是生活氣息,到處都是生活誘惑,給的都是舒服的生活暗示,吃喝玩樂,刷手機,看電視劇,等等,家里的設計,本身就不適合學習。
4、規范的學習安排和習慣。在學校,生活和時間的安排都非常規范,到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情,清清楚楚,生活非常規范,養成習慣了,但回家后,時間上自由了,但同時意味著,你要主動規劃自己的時間了,但很顯然,絕大部分人,缺乏規劃時間的能力,規范生活的能力。我們都知道,意志力是推動我們做事情的能力,而習慣則是拉我們做事情的能力,在家里沒有了習慣,一切都要靠自己,當然容易失控!
。。。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對比,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
我至今仍清晰記得《士兵突擊》里的一句經典臺詞,袁朗對許三多說過:你怎么這么勇于承認錯誤?或者,急于承認錯誤呢?
我們看這部電視劇,都會覺得:許三多這種急于認錯的行為,太懦弱,太自卑,如果是我自己,肯定會據理力爭,但實際上,在自我責備上,我們并不比許三多強多少,甚至比許三多更急于承認錯誤!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現代社會給我們的一個普遍錯覺,人定勝天!!我們過分強調自我的強大,強調自由選擇的力量,加上現在各種成功學、勵志雞湯的推波助瀾,自我已經無限膨脹,就快要上天了。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如果做不到,或者做不好,肯定是自己的問題!
以這個問題為例,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僅僅換了個環境導致的失控,我們不去尋找環境的原因,而是一味責備自己,我們難道不是那個急于認錯的許三多嗎??
不同的是,許三多因為自卑,而我們則是對自我過度自信,過度苛責!!
不僅是這個問題,生活中的其他問題,一定要打破虛幻的自大形象,打破為一切失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傾向,我們只是平凡的路人甲而已,人定勝天?what a fuck!!
再回到主題,如何改變在家學不進去的問題?
知道了深層次的原因,針對性的塑造我們的外顯意志力即可,至于具體措施因人而異,這需要自己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