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推薦序 競爭與合作的秩序 北京大學教授 汪丁丁
中文版序 “我雖跌倒,仍要再起”——興衰的輪回
前言 自然選擇如何將競爭轉化為合作
引言?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所考驗的是,人們在背叛與合作之間、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之間的選擇。僅進行一輪的囚徒困境博弈,理性人的選擇往往都是“背叛”。但是,重復進行的囚徒困境博弈告訴我們,只有偏于寬容的策略,最終才能勝出。
第一部分 合作的5大機制
第1章 合作機制1 直接互惠
“我給你撓撓背,你也會給我撓撓背。”這就是對直接互惠的最好解讀。當兩個個體再次碰面的概率高于無私行為的成本收益比時,直接互惠就能引領合作的進化。直接互惠需要一定程度的“認出”、“回憶”等認知能力。
互惠無處不在
并非有意的背叛
偶爾寬容的魔力
背叛與合作的輪回
第2章 合作機制2 間接互惠
“我給你撓撓背,就會有其他人來給我撓撓背。”這就是對間接互惠的最好解讀。我們付出成本與某個人合作,不指望這個人給予直接的回報;相反,這種行為相當于購買了一個名聲,確保將來你能從其他人那里得到回報。只要期望的未來收益超過所需付出的成本,利他行為就會產生。
間接互惠與認知能力
名聲的力量
引發合作的8種好策略
直接互惠看“臉”,間接互惠看“名”
第3章 合作機制3 空間博弈
“我給你撓撓背,就會有其他人來給我撓撓背。”這就是對間接互惠的最好解讀。我們付出成本與某個人合作,不指望這個人給予直接的回報;相反,這種行為相當于購買了一個名聲,確保將來你能從其他人那里得到回報。只要期望的未來收益超過所需付出的成本,利他行為就會產生。
間接互惠與認知能力
名聲的力量
引發合作的8種好策略
直接互惠看“臉”,間接互惠看“名”
第4章 合作機制4 群體選擇
自然選擇既能影響到個人,也能影響到由個人組成的群體。研究表明,只要群體中的個體愿意為群體利益而付出自己的代價,那么,這樣的群體就會擁有生存優勢。
達爾文提出“群體選擇”
群體選擇的實驗證據
多層選擇的興起
第5章 合作機制5 親緣選擇
與誰的血緣關系越近,我們就越愿意努力與誰達成合作。這種形式的合作關系之所以得到進化,是因為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增加傳到下一代的基因數量,從而擴大我們未來的遺傳規模。這就是第5個合作機制——親緣選擇。
專家眼中的親緣選擇
“內含適應性”的衰落
親緣選擇是合作進化的一種“有條件”機制
第二部分 合作在生命進化過程中居功至偉
第6章 生命起源于合作
進化動力學中心(PED)聚集了一批優秀的數學家和生物學家,他們在這里探索生命的奧秘。遺傳信息的載體RNA——核糖核酸的出現,預示著生命的誕生。沒有背叛者的細胞繁殖得更快,也更有生存優勢。
遺傳物質點亮生命之光
艾根悖論,自我復制的分子鏈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
合作為王,沒有背叛者的細胞勝出
第7章 細胞社會
一般情況下,我們身體里的許許多多細胞都能和諧相處,成為多細胞有機體的一部分。但是,總會有細胞站出來反抗主體,破壞細胞間的合作,這時醫生就會告訴你說:你患上癌癥了。治療癌癥的新思路,就是讓細胞恢復彼此間的合作。
癌癥就是細胞間合作失敗的結果
細胞的突變
治療癌癥的新思路,就是如何讓細胞間恢復合作
第8章 螞蟻社會
眾多螞蟻通過分工合作而形成蟻群——超個體螞蟻。這種社會性動物群體,具有個體螞蟻所不具備的特性,合作機制讓螞蟻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愛德華·威爾遜是研究螞蟻的超級博物學家,他的《螞蟻》一書榮獲了普利策獎。
超個體的興起
愛德華· 威爾遜的螞蟻情緣
合作讓螞蟻成為社會性動物
第三部分 我們是才藝卓絕的超級合作者
第9章 服務于間接互惠的語言進化
語言由進化而來。只要說話者和傾聽者都能從語言中獲益,語言與合作就可以同步進化。在利益大于成本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語言。文化的變遷,也留下了進化的痕跡。
語言由進化而來
利益決定語言的需求
文化的未來
第10章 “歡樂頌”取代“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告訴我們,所有人都能免費使用的資源,必定無法長久維持。因此,為了解決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社會問題,我們必須開展全球范圍的合作。幸運的是,有一種合作機制能夠發揮核心作用,它的名字叫:間接互惠。
公地悲劇
拯救世界的博弈論
用名聲的力量保護“公地”
第11章 獎勵比懲罰更有利于合作
即便人們自身無法從懲罰行為中獲益,人們也有意愿為集體和社會利益而懲罰他人。實驗告訴我們,實施報復性懲罰的玩家,成績往往都很糟糕。對于公共事業來說,獎勵比懲罰更能促進合作。
為了集體利益的有代價懲罰
真正的贏家無須懲罰
懲罰的負面作用
第12章 合作與利他行為的三度影響力
雖然人與人之間的平均分隔都是六度,但影響力卻僅能波及到三度。實驗告訴我們,利他、合作等行為也存在著三度影響力。合作與網絡結構之間存在著簡單的關聯關系,如果每個個體的鄰居數量較少,對合作者就更加有利。
社會網絡的前世今生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會影響到我們
網絡結構對合作的影響
第13章 集合數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
數學天才科琳娜·塔尼塔用數學公式告訴我們:集合數量越多,越有利于合作。只要流動性大小合適,合作者就有機會在一起共處足夠長的時間,從而形成互惠;或者,合作者有更多的機會逃脫,遠離試圖盤剝他們的背叛者。
同屬多個集合的人更容易合作
流動性是合作的關鍵
結構性群體能否進化出合作,“Σ”說了算
結語 合作引領我們走出“困境”?
我們人類是超級合作者,只有我們才能使用全部的5大合作機制。而另一方面,智慧生命也是脆弱的,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自我毀滅的能力。面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社會問題的挑戰,我們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們的家園。
5大合作機制皆可為我所用
人類下一步該怎么辦
“合作”是永恒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