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自1922年與徐志摩離婚后,就一直孤身一人撫養(yǎng)著兒子徐積鍇。父親徐志摩去世時,徐積鍇年僅13歲。在張幼儀的培養(yǎng)下,徐積鍇和舅舅們一樣學(xué)貫中西。1939年,大學(xué)畢業(yè)后,21歲的徐積鍇與張粹文完婚后,育有三女一子,并于1947年攜妻兒赴紐約科技大學(xué)留學(xué),攻讀土木工程專業(yè),此后全家定居美國。
徐積鍇離開中國時,張幼儀仍然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的洋房里。隨著國內(nèi)局勢的動蕩不安,張家所有兄弟姐妹都離開了中國,除了大哥、七弟、大姐和三妹外,最后都輾轉(zhuǎn)到了美國加州定居。1949年4月,張幼儀和四妹一起離開上海,選擇了在香港定居。
來到香港后,張幼儀開始了新的生活,感情上也有了著落,一位醫(yī)生走進了她的心。這位醫(yī)生名叫蘇紀之,比張幼儀小三歲,與太太離婚后,獨自帶著四個十來歲的孩子,租住在張幼儀家樓下。有個朋友見兩人都是單身,就有意湊合他們倆,兩個人便也日久生情。
其實,張幼儀對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是有著特殊情感的,這主要是因為她的父親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醫(yī)生。這點,蘇紀之和張幼儀的父親很像,在這個男人身上,張幼儀似乎能找到父親的影子。要問張幼儀愛不愛他,沒法說清楚,用張幼儀在其口述自傳《小腳與西服》里的話來回到最合適,她說:“我嫁他的時候,心里這么想,我能不能為這個人做什么?我有沒有能力幫助他成功?”這樣看來,更像是兩個都受過傷的人,抱團取暖,給彼此慰藉。
蘇紀之向張幼儀求婚了,張幼儀心里是答應(yīng)的,但婚姻大事,她自己尚不能做主,還得征求各方意見。因為張幼儀里骨子里就是個傳統(tǒng)女人,她一直把“三從四德”銘記于心,“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可不能忘。俗話說“長兄如父”,雖然父親不在了,但還有哥哥們,他們的話便是父命。更何況自己還是一個寡婦,理應(yīng)聽從兒子的意見。于是,張幼儀開始寫信給二哥、四哥和兒子阿歡。
四哥張嘉璈從澳洲來信說:“讓我考慮考慮。”二哥張君勱也決定不了,今天回電報說“好”,明天又回電報說“不好”,后來還告訴妹妹要尊重自己的內(nèi)在感受,回信說:“兄不才,三十年來,對妹孀居守節(jié),課子青燈,未克稍竭綿薄。今老矣……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贊一詞?妹慧人,希自決。”張幼儀也能猜到這兩位哥哥的心思,他們都覺得愧對自己,當(dāng)年不應(yīng)該把自己許配給徐志摩,所以這次也就不好再表態(tài)。
她就把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了遠在美國的兒子身上,張幼儀忐忑地等待著兒子的回信。她心里也沒底,她不知道兒子贊不贊成自己再婚,喜不喜歡這位繼父。但她內(nèi)心又確實不想錯過蘇紀之,不想留有人生遺憾,畢竟蘇醫(yī)生是她值得托付后半生的另一半。令人高興的是,阿歡給了母親暖心的回答,他在信中說:
母孀居守節(jié),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瞻。諸孫長成,全出母訓(xùn)……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宣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從信中就能看出徐積鍇贊成母親再婚,相信母親的選擇,張幼儀懸著的心也落下了。
有情人終成眷屬。1953年8月,兩人在日本東京銀行大街的一家大酒店里,舉行了一場盛大隆重的婚禮。婚禮上,53歲的新娘臉上,洋溢著少女般的幸福紅暈。婚后,張幼儀和蘇紀之日子過得平淡且幸福。直到1972年,蘇紀之因腸癌先走一步,張幼儀才移居美國與兒子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