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選書,讀書少而寫不出文章,怎么辦?

剛剛,上官酥麻小姐大半夜的給我發來一條微信,內容很簡短:今晚太爽了,我要謝謝你。

這邊,躺在床上的我,懵逼的起身,敲著鍵盤回復:你怎么就爽了?

她說:“你朋友圈推薦的《赴宴之前》,前兩天我買了,剛看完,一口氣不停,特別過癮!”

“確實是,毛姆的作品一般都讓人很嗨,你看完趕緊睡吧。”我說。

“不,我覺得要寫點什么才對得起這份快感。對了,你平時是怎么找到這么多好書的,你的朋友圈簡直就是書香圣地,知識的寶藏!”酥麻仿佛在眨著眼睛。

窗外下著雨,我望了一眼外面,眼睛又回到手機屏幕,假裝若有所思,送給她四個字:精挑細選。

酥麻小姐對答案很不滿意,她的不依不饒像極了這窗外停不下來的雨,于是,我只好跟她簡要分享了自己的選書方法。


1、

如今,很多人喜歡依靠“是否有用”這個準則去找好書,在我看來,首先你要找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書,就像你認識一個小伙伴,剛開始,你并不知道他能不能幫你,你不先對書有好感,繼而把書拿來看看,怎么知道書對你有沒有價值。

所以,自己喜歡看書,對某本書感興趣,這是大前提。

然后,才是正式的選書。

最簡單的方法,是去豆瓣網站搜索。到其首頁,最新最全的書都擺在那,根據評分,你可以快速直觀的判斷這書是不是不錯。

燃鵝,評分并非檢驗一本書是不是好書的靠譜標準。舉個例子,有些新書剛上市沒幾天,就已經達到了 9 分的境界,而參與評分的人數只有寥寥幾十人,那么,這 9 分便值得商榷,甚至不具備參考意義。

有些書雖然只有 8 分,但評論人數達到了三位數、四位數,甚至上萬,所以這個分數是經過特別多人的淘洗,那在某種程度上,此分數是值得信賴的。

去找這些特別多人評出的高分作品,去看看哪些是自己想看或喜歡的,你便能從中找到期待中的那一本好書。

另外一種挑選方法,是看書的作者。畢竟,好的作者都是自帶高分BGM的。

如果你喜歡文學,像《月亮與六便士》的毛姆、《尼羅河慘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樹上的男爵》的卡爾維諾這一類大師,國內的如《活著》的余華、《沉默的大多數》的王小波、《陸犯焉識》的嚴歌苓這一類,他們的產品幾乎都是上乘。

如果你喜歡科幻,像國內的《三體》作者劉慈欣,國外的《沙丘》作者弗蘭克赫伯特,你找他們的作品去讀,大可以放心。

酥麻小姐又問:如果自己想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該如何快速找到相關的好書?

我頓了頓,告訴她:從網絡上搜索,便是最簡單的方式。

在豆瓣,當當,亞馬遜,京東,輸入你想要的領域關鍵詞,搜索,看評分與評論。

比方說,你想學寫作,一搜,高分作品《寫作回憶錄》《新聞報道與寫作》《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映入眼簾。

作為職場小白,你想學一些職場套路,從“職場”標簽中尋找,看到高分作品,你可留意。

當然了,通過別人有口碑的推薦也是一種方法,比如大家都在說《人類簡史》這本書很不錯,你也可以考慮考慮。

讀書達人的推薦是個不錯的選擇,他們常年讀書,對書的內容深淺、質量好壞,會比普通人有多一份不一樣的理解。

酥麻小姐再度表示感謝,她很高興,表示會去按照我介紹的方法去選書,我也很高興,因為窗外的雨停了。

酥麻小姐看完《赴宴之前》很有感覺,思考著要不要寫點什么來進行輸出,她坦言之前都沒有這樣的動筆想法。

當你讀書讀出了感覺,自然而然會有分享的沖動,比如你會發朋友圈感慨,或者寫一篇文章紀念,也可能像她一樣,把想法分享給友人。當你讀書的數量變多了,想法會越來越多,寫文章的靈感就會源源不斷。


2、

王我去先生最近在學寫作,開始培養讀書習慣。前兩天問了我一個問題:寫文章感覺無話可說,不會寫,也許是因為自己書讀的太少了,怎么破?

我遞給他一杯茶,緩緩道來:去哥啊,你怎么突然之間想學寫作了?

我去先生呡了呡口茶水,有點害羞:“看大家都在學,我也想學著試試,也沒什么。”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為什么寫文章,生活中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做,為什么非要去寫文章?

如果不知道為何寫作,或者不清楚寫作的緣由在哪,建議你去做點其他事情,甚至,去浪。

真正寫作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情,你都不知道寫作心在哪,要寫啥?

當你明確自身寫作情況后,你的心中勢必有所想法、有靈感,才會思索著去動筆,而動筆之前,不妨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如果能進行深度的思考,思索得深一點,清晰的羅列自己想要說的內容,產生了寫作沖動,這時候,有種感覺油然而生。

這感覺是文思即將如尿崩的前奏。

拿我自己寫《別人復婚,你為什么高潮?》這文章來說,那天,看到朋友圈有人轉發“薛之謙復婚”,后來看到訂閱號里的文章全特么都是關于薛之謙的事,冥冥中,心里對刷屏有不爽,產生了情緒,便誕生了寫作欲,既然有這么多想法,就整理一下吧。

于是,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寫下那篇文章。

寫那篇文章的目的,首先在于發泄自己的感慨,順便,希望把想法分享給讀者們,呼吁更多人能夠關注網絡外的世界,關注熱點外的熱點。

你對周圍發生的事情有了敏感的體會,寫文章時就不會無話可說。


3、

王我去先生放下茶杯,點點頭,杯里的茶還有三分之一。

我給他倒茶,又接著說:你讀過的書,會形成潛意識,躲藏在腦海里,寫作的時候,它可能會突然跳出來,給你驚喜。而你看過的所有文字、格式、段落,風格,即使你不做筆記梳理,它們也可能會影響你寫文章時候的創作風格。

比如,之前讀《學會提問》《讓自己優秀到不能被忽視》這種書,里面提到的干貨較多,內容具有很強的邏輯條理性,自己有時候寫出來的文章就容易變成“三段式”,而且也學著抖干貨。

后來讀了很多文學作品比如《掌舵》《第七天》這些故事小說,自己寫文章的時候會往講故事的方向上靠攏,便換了一種寫作風格。

而讀書少,也并不意味著不會寫,往往是因為你不敢寫,或者不想寫。你擔心自己寫出來的文章沒人看,甚至擔心被嘲笑,或者,你害怕沒有掌聲光臨。

每一篇文章,都會體現出作者的靈魂、氣魄、氣質,都會暴露作者的思維想法。當你的閱歷多了,經歷也豐富了,你把那些與眾不同的經歷寫下來,自然也能寫出富有見解的文章,那時候,你不會為無話可說而擔憂。

當你的文章富有不一樣的洞見,你還擔心沒人會給你點贊?

不用擔心自己書讀少或不會寫,要么你多讀書,要么你多見人,放下心中的恐懼或偏見,有想法的時候,動筆寫上三兩段話,經常寫,則寫文章這件事對你來說,就不會很苦惱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