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貧窮的本質》這本書。
最早的時候看過這本書的精華版,有一種感覺,全球的貧窮問題好像和我沒什么關系。知道不知道我們還是要生活,我們個人的力量對全球性的問題有什么作用呢?不過是滄海一粟嘛。我相信我和當時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賓夕法尼亞大學就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給每個被試者5美元,讓他們填寫簡短的調查表,然后給他們看一份傳單,請他們為“拯救兒童”(全球慈善機構之一)捐款。傳單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敘述馬維拉的食品短缺影響著超過300萬兒童;在贊比亞,自2000年以來的嚴重干旱已導致糧食產量下降42%。因此300萬贊比亞人將面臨饑餓等這種從國家角度出發的大數據。
另外一份而是描寫了一個來自非洲馬里7歲的小女孩,過著極度貧窮的生活,甚至面臨著挨餓的危險。希望大家捐款讓她能吃飽飯,接受教育。
看了第一份傳單的學生平均每人捐了1.16美元,而看了第二份傳單平均每人捐了2.83美元。
我們看到當面對廣泛全球性問題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好像和自己關系不大,覺得自己的幫助并不會起太大的作用。就連很多專家在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很容易專注于“大問題”而不能落實到具體的做法上去。
后來我意識到很多看起來很大的問題其實是蘊含著無數的小問題的。那些讓人頭疼的難題最終讓人頭疼并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新的議題,而是由我們熟悉的小細節,沒有解決的小問題組成的。我們沒有面臨貧窮國家的那種窘境,只是多了幾分幸運,或者要感謝我們前人的努力。
我們出生后就有干凈的自來水,根本不用想著去買什么凈化水的東西讓我們避免患上難治愈的疾?。晃覀円怀錾蠹议L就知道要給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而不會因為沒有這個常識性的知識而喪失生命;我們到了適齡之后就可以去接受義務教育,而很少大字不識。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那些極度平窮的國家里卻需要更大的毅力,勇氣去做。他們走過的彎路,做過的錯誤的選擇,也許會讓他們一輩子都在貧窮之中,甚至丟掉了性命。但是對于我們也許就是小打小鬧。我們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察覺“危險”,難道就說明他們就不存在嗎?不,當然不。
這并不是非得讓我們自己去經歷。有時候看到別人遇到的難題,走過的彎路,忽視的盲區,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提醒。也讓我們知道我們之所以能享受到現在一切的原因,活得更加的明白罷了。
經濟學家、哲學家、諾貝爾得主阿瑪蒂亞·森認為:貧窮會導致令人難以容忍的人才浪費。用他的話來說,貧窮并不僅意味著缺錢,它會使人喪失挖掘潛力的能力。在中國貧富差距也在日益擴大,雖然我們并沒有像那些每天只有99美分生活費的人那么貧窮,但是我們的經濟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我們的將來。而我們現在的經濟水平是否也在影響我們個人潛力的發揮呢?了解他們的生活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嗎?
我也很欣賞這本書作者們的一個重要精神:他們說雖然研究之后不能馬上看到效果,但是會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將來實現。相信每一個人耐心的研究,不僅僅是抗擊貧窮的有效方式,而且還能使得世界變成一個更有意義的地方。
所以,再好好想想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