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已經找到了學習的方向,并且正準備為之努力。
說明:本文主要介紹學習方法。學習方向是一個學習的關鍵,偏離了方向,會做許多無用功,有可能還到達不了終點。在此文中主要介紹筆者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討論學習方向,做這個假設一為本文立根基,二為提醒大家也要注意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
在高中時代筆者一直在找尋高效的學習方式,語數外分門別類各種嘗試,高三每天學習時間超長,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半,最后效果卻并不佳。到了大學時代在知乎上看到了寺主人推薦的書單給大學生擬一份通識教育書單,哪些書可入圍? - 寺主人的回答 - 知乎,對高效學習有了一些新認識,后來接觸到更多科學的方式,發現以前自己所做的努力有很多基礎上的錯誤,比如學習時間過長,學而不思等等。我沒有那么多故事,只有一些干貨。
1.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大概每個學生都聽說過艾賓浩斯曲線,很多書里面都有介紹,比如楊鵬的《17天搞定GRE》,老師也曾經提起過。我們都很熟悉,但是運用很少,原因無非是缺少完整的計劃或是計劃往往因為一些意外的情況被破壞。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觀察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我們在學習時也要安排復習時間,復習的次數依時間的經過而遞減。復習幾次不用背都能記個大概,還能加深理解,這能有效節約時間并使時間有效利用。
2.邊際效益
這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我們也能運用到學習上。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額外滿足程度。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而邊際效益則是指每增加一單位產品時所擁有的收益。在學習上通俗的解釋就是,你每天花一個小時學習,精神狀態佳,學習的效果好,隨著每增加一個小時,精神狀態呈現萎靡趨勢,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這就是邊際效用,常常是遞減規律。我們在學習時花了時間,每增加一個小時就是一個單位成本,這就是邊際成本。學習到10-12個小時時,你的邊際成本很大,而收益很小,之前學的可能因為太疲憊而遺忘加快,這就成負效益,最后導致學習的收益開始減少。我們要如何使我們的學習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呢?就要形成一個最優狀態——邊際效益減去邊際成本等于0。
邊際效益最大化同常只是一個理想狀態,人并不能對自己的效益有準確的估量,但要怎么做呢?看個人的感覺,感覺快學不下去就停止學習吧!
3.整體學習法
學霸們是如何高效率地學習、工作、生活的? - 鹿鳴館門童的回答 - 知乎這是知乎的一個回答,總結了斯科特·楊的《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的重點在于學習的知識要和現實中的經驗或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聯系。這本書內容不多,半天就能看完,可以看看。也可以看看其他高票回答,相信定會有裨益。
在這本書中,作者的學習基本過程分獲取、理解、聯系、糾錯、應用、測試,步驟進行的越多,對知識的認知深度越深和記憶越強,在沒有太多時間不能進行應用等步驟時,進行聯系就會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考研,考等級考試或者資格考試中,我們往往沒有太多的時間,若是把聯系利用好,進行橫向拓展,縱向拓展,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自控力
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極強的執行力,達到知行合一,制定了諸多的計劃,可計劃偶爾被意外事件打破,往往泄氣,就難以繼續堅持下去。在學習時會耗費精力,堅持學習也會耗費精力,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意志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在《自控力》一書中就論證了意志力會隨著時間而減弱,當你消耗了越來越多的意志力,就不可能一直堅持下去,意志力也會枯竭。這其實是和邊際效益理論相通的,我們應該可以容忍計劃偶爾被打破。計劃偶爾變動,及時調整,多花一點時間也沒有關系。
最后想說:在追求學習方法的路上不要忘了自己是來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