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其實是買給女兒的繪本,但共讀后,女兒似懂非懂,我卻感觸頗多。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微美克人(一群小木頭人)整天只做一件事:互相貼貼紙。他們每人都有一盒金星貼紙和一盒灰點貼紙。木質好、漆色好、漂亮的或有才能的被貼金星,反之則被貼灰點點。從中不得不感嘆作者故事設計得精巧。這折射了現實中不論大人或小孩經常被貼標簽,我們或多或少都生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書中的小胖哥是一個被人貼滿灰點點的小木頭人。因為灰點太多,他不敢出門。因為聽多了別人的否定,他也認為自己不是個好木頭人。從中可以反映現實生活中外界的評價對我們日常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也許我們會碰到類似的情況。當被冠以美名常常會沾沾自喜,自大得意。而飽受負面評價則會垂頭喪氣,甚至自卑自棄。尤其以父母給孩子貼標簽為甚。想想我們做父母的經常拿孩子做對比,孩子優點往往被忽視,缺點卻被放大。可能有些家長怕孩子驕傲,對孩子吝于稱贊。而對他們的不足不是給予鼓舞而是斥責,以此施加壓力,希望孩子進步。還有更甚的是用激將法,以強烈的對抗方式來刺激孩子上進。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這往往造成孩子自我認知不足,孩子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夠好,即使大了,還可能一直停留在父母的負面評價中。有些父母可能過分稱贊孩子,這樣的孩子雖然自信但可能變成自大自負。因為過度美化孩子也同樣讓孩子認知不足,容易自恃過高,目中無人。
我的小時候父母從沒說過我特別,連得到的表揚都很少,可能上一輩的老人大都奉行謙虛的美德,很少夸孩子,可能唯恐孩子得了表揚尾巴翹上天。父母常以成績的好壞來衡量孩子。學習好自然會得寵些,不好的話,在家自然得低眉順眼。隨著成績下降,父親總說我學習浮躁,反應慢。這相當于緊箍咒,時不時提醒自己不夠好,以致自己都會迷失,甚至懷疑自己笨,有些許自卑。哪怕自己考上大學甚至讀研,自己還是嫌自己不夠優秀,沒有那種發自內心的自信。可能童年遭受過多負面評價,以致自己為人母了,還沒那么釋然。正因為年少缺乏父母的肯定導致自我認知不夠健康,現在我會有意的糾正自己。對孩子不貼標簽,不拿她與別人比較,積極肯定她是特別的,獨一無二的,讓她自信地做自己。
最近孩子幼兒園老師和我反映孩子有點內向,不和不熟悉的孩子說話。我回來后跟老公說,認為孩子可能有問題,老公很納悶,這怎么能是問題呢。孩子性格不同,有差異才是好事,難道外向就一定好嗎,沒必要都要求孩子外向。是啊,我覺得自己對于老師的反應過于緊張了。這根本不是問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雖然她可能內向,但這不影響她身心發展。她在家是個活潑可愛又貼心,可能在學校那個氛圍她沒那么釋放自己,只和熟悉的小朋友玩。這是可以理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全都一樣,像刻磨具那樣,而是允許多樣化,鼓勵發揮他們的個性,遵循他們各自的內在規律。
故事的最后小胖哥聽了他的創造者伊萊的話,了解了自己的尊貴與獨特。他想著伊萊的話是真的,身上的灰點掉了一個。正像伊萊說的“當你在乎貼紙的時候,貼紙才會貼得住。你越相信我的愛,就越不會在乎他們的貼紙。”這其實在向父母們說明:無條件得愛孩子,讓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認知,這樣他就不會在乎外界的評價,因為他有足夠的愛作支撐,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強大的自愈力來對付外界的毀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