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張居正
如果存在所謂的“萬歷中興”“萬歷新政”的話,那這百分九十五的功勞都得歸功于張居正,以及他所領導的那場連中學歷史課本都會當作重點的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是萬歷皇帝的老師,萬歷皇帝繼位后張居正用政治手段趕走了原內閣首輔、曾經自己的親密戰友、被隆慶皇帝“以全國使先生勞累”的高拱,自己成了內閣首輔。
如李成梁一樣,這個時候的張居正也登上了一塊只屬于自己的舞臺,沒有人能來干涉他,萬歷皇帝是個十歲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學生;皇太后李后也信任張居正;張居正在政治上與大太監馮保結成聯盟,不夸張的說,張居正現在是明朝第一人。
張居正強勢的推行了我們稱為張居正改革的一攬子改革計劃,對于官員實行“考成法”,開始考察功績過失;財政上實行一條鞭法,重新清算全國土地,稅法改革等等,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財政收入和綜合國力,這些內容大家也都知道,不知道的自己看看資料,在這里與本文關聯不大我就不多說了。
我們對張居正的印象似乎就是政治家、改革家,但在我看來他還是一名軍事家,或者說是一名有著杰出的軍事才能和戰略大局觀的政治家。
這就和李成梁有關系了。
我們知道,從明朝建國開始,北元——蒙古問題就是要面對的一大問題,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天子守國門”;在與蒙古交界地設立九邊,以這九個軍區為抵擋蒙古騎兵的骨干力量;朱棣自己還五次親征蒙古,打擊蒙古勢力;東北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利用女真和蒙古的“金元世仇”,讓東夷和北虜互相牽制等等。
但到了明中期,皇帝也不那么神武英明,宦官勢力也崛起了,蒙古內部也出現猛人等等一些列復雜的原因,蒙古問題越來越嚴重,從土木堡之變到前文提到的俺答汗庚戌之變這是兩次高潮,還有其他日常的進犯遼東進犯山西大同什么的,這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其次就是東南沿海的倭寇問題,以前啊由于民族情緒政治需要,再加上主流史學界自身的立場因素,我們老說這是流浪的日本武士和一些失業的日本貧民在封建大名的組織下組團來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現在我們也知道了,這其實主要就是中國人,反而我們一直說的“元兇”日本人是打工仔,放到現在是勞務派遣到中國的。
北部的蒙古和東南沿海的倭寇,成了當時明朝政府所面臨的頭等問題,“當今之事,其可患者,莫重于邊防;廟堂之上,所當日也圖畫者,亦莫急于邊防”。(《張文忠公全集》)
這是朝野的共識,也是張居正最先籌劃的事情。
而張居正深知“欲治兵者必先選將”將帥對于戰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特別留意對邊陲將領的任用,對于那些在與蒙古作戰和鎮壓農民造反或起義(注意:起義和造反,是兩個概念)中表現優秀的杰出將領,張居正會破格提拔,這其中有方逢時、劉顯、戚繼光、馬芳、張佳允等,而對于高拱提拔起的譚綸張學顏,不僅做到不打擊,而且還委以重任讓他們出任巡撫總督,這顯示出了一個杰出政治家從大局出發的胸襟和氣魄。
俺答事件后,張居正立即調戚繼光為薊州總兵,負責北京附近軍務,從此,蒙古騎兵再也沒有突破長城,進入中原地區。
除了戚繼光名聲太盛,蒙古騎兵不敢進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李成梁接下來在遼東的表現。
在張居正的視野里李成梁是一個和戚繼光并肩的杰出將領,南戚北李,戚繼光守薊州,李成梁守遼東,這二人就是明朝的鋼鐵長城。
張居正決定以國士對待李成梁,而李成梁也沒有辜負張居正的信任,他用他的赫赫戰功證明了自己。
王杲就是其中之一。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