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如是說。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難免與自我懷疑、自我鄙視、不安全感、不確定感、痛苦、焦慮、憂愁、甚至絕望等負面情緒及身心狀態打交道;有時在內外在環境共同作用的情境下,我們甚至會長久地陷入負面情緒身心狀態而無由擺脫。渴望工作順利、生活順遂、人生平安幸福幾乎是每個人的最大愿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人生痛苦、獲得生命的平和與喜樂;舒展放松、睿智從容地活下去呢?
反射型思維VS環境驅動型思維
出于我們自身的性格稟賦、成長學習、生活工作環境等,我們在長期的生命進程中會養成一套相對固化的思維反應模式,以應對內外在環境動態變化及生存挑戰。比如我們在所在組織一次崗位競聘中落選,加之近來工作又受到領導批評,此時我們內心可能會由于擔憂自身職業前景而引發一系列的焦慮痛苦情緒。再比如近一段時期內,我們承擔著較多工作量,由于過度擔憂工作進度導致失眠,白天精神不佳又進一步導致工作進度滯后,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過度陷溺于內心想法及情緒狀態,過度認同于那些負面的自我概念(比如認為自己很無能、沒本事、缺乏駕馭復雜工作的能力,時常自我懷疑、自我鄙視等),而非基于時刻響應客觀環境動態變化的思維反應模式即為反射性思維。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J.盧斯亞尼(Joseph J.Luciani)指出的,“反射型思維,可以表達為有自我懷疑、悲觀或某種恐懼的傾向,這種思維類型是由不安全感驅動、事先準備好的、重復的心理習慣。焦慮、反復思考、完美主義、懷疑、恐懼、回避,甚至敵意都會成為不安全感驅動控制生活的企圖……試圖控制生活會不可避免地導致反射思維,這將導致下意識生活;而環境驅動型思維則是對真實、客觀的生活環境做出正確合理的反應。”
反射型思維驅使我們去控制生活,一旦生活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或期望,一旦事件發展超出我們的心理控制范圍或與我們的內在自我概念形成沖突,我們就會焦慮不安、或者感覺痛苦挫敗甚至絕望。崗位競聘落選、領導批評、項目節點臨近等工作中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戰其實很正常,我們的整個職業生涯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勇于戰勝各種工作困難及挑戰,持續做出自身價值貢獻的旅程。在此過程中,如果我們基于客觀環境動態變化及實際工作挑戰,順其自然積極應對、理性思考、理智實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那么工作肯定會向前推進。但如果我們抱著一種時刻想要以完美的心理準備狀態來預測、控制甚至駕馭事態進展,抱著一種至死維護呆板固化的自我概念(尤其是那些消極負面的自我概念)的心態時,一旦事態發展超出心理預期或違背自我概念就陷入過度擔憂、焦慮、反復思考、自我責備、自我鄙視的心理泥淖,以至引發一系列負面的身心狀態,那么影響工作是必然的。此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越是想干好工作越是干不好,越是想精力充沛、思維清晰地聚焦工作越是會不由自主地擔憂焦慮到失眠。
導致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在內在不安全感驅使下,時刻想要掌控生活的反射型思維模式。
生活是無法掌控的
事實上,我們稍作觀察就會發現,生活是無法掌控的。每天每日生活、工作都會向我們提出各種問題和挑戰,我們既無法預測、更不能回避;而生命之意義就在于勇敢迎接工作生活之挑戰,基于環境及當下情境的動態變化而做出即時反應,適應變化、活在當下。
當我們大多數人試圖掌控生活時,一方面是由于我們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我們試圖把動態的生活固化在僵硬的反射型思維模式中,企圖最大化預測、控制及駕馭生活走向以獲得虛假的心理安全感,沒想到反而由此引發一系列以焦慮不安、過度擔憂等為內容的內在失控感;失控感促使我們更努力地企圖掌控更多,但終究的事與愿違會導致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我們會感覺對生活工作越來越沒有自信,我們的生活變成了找不到解決方案、焦慮不安、痛苦絕望的循環播放;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對內在自我概念過于認同,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活,凡是所有威脅到我們自我概念的外在事件自然會成為我們的痛苦之源。
其實生活本不該如此艱難,只要我們懂得放手,不再企圖在心理層面或思維層面尋求虛假的掌控,不再過度認同呆板固化的自我概念,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信任自己、信任生活;生命才會重新像河流一樣變得自然流暢,我們的人生才能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舒展放松、睿智從容,信任自己、信任生活
我們每個人活到現在,不管當下生活過得如何,必然意味著我們已經無數次戰勝了生活對我們提出的各種挑戰;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勇敢地活下去。只是我們要學會如何活得更舒展放松、睿智從容,不再有受困于內心無法掌控生活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感、痛苦焦慮等負面情緒和不良身心狀態,以及那些負面消極的自我概念、內心觀念等的折磨。
要活得舒展放松、睿智從容,一方面是深刻體悟到生活是無法掌控的,接受每天每日的生活工作動態變化,及由此帶來的不確定感、焦慮不安等情緒,學會和各種不良感覺共存;建立環境驅動型的反應模式,而非過度陷溺于內心感受,積極謀事做事成事,心態自然就會隨之變化;另一方面是要高度警惕涉及你自我概念及內心想法、主觀價值判斷等諸多內在觀念(比如你認為自己無足輕重,很無能、沒本事、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比如你習慣以“受害者”心態自居,經常腹誹環境、組織及他人等等),不要對這些觀念過度認同,不要陷入“認知融合”(認知融合是指在對待自己的思維時,將其看成其話語表達的事物;認知融合就是從自己的想法看問題,而不是審視自己的想法。當你陷入到認知融合中時,你就會把自己思維里所做的陳述當成真實的現狀,而沒有意識到這些陳述不過都是不斷發展的認知過程的產物而已)。要明白包括自我概念、內心想法及主觀價值判斷等都只是認知過程中產生的觀念,而所有的觀念只是一種未經事實充分驗證的假設而已,并非不可改變的客觀事實。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史蒂夫·C.海耶斯(Steven C.Hayes)所言,“你可以學著審視自己的思維,而不是從自己的思維去思考,這叫做去除認知融合技巧。”包括自我概念化、主觀價值判斷等內在觀念是你的思維像人一樣對自己、他人、事件等做出評價,而你于無意識中將其當作真實的現狀來接受;而它卻加強了你心理上的僵化程度……不管你是如何看待自己(包括對他人、事物的評價等),問題就在于一旦你認同了自己的觀念、看法等,就會歪曲地看待這個世界,以期保留或自我驗證自己想法的正確。尤其是你對那些負面消極的自我概念越認同,你當下及未來的生活歷程越有可能會自我驗證那些負面觀念,并無止境地循環固化下去。而事實上,那些負面看法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愿意嘗試。
要活得睿智從容,最根本的還是要學會信任自己(信任并發展正向自我)、信任生活,丟掉企圖時刻掌控生活的虛假幻覺,充分信任和利用自己的生存本能和生命直覺,立足客觀現實動態變化,積極勇敢迎接各種生活挑戰,做到心如明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毫無掛礙,自在從容地活下去。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J.盧斯亞尼所言,“如果海洋被視作我們所有本能、生存本性的倉庫,那么正常的自我意識只是汪洋中的一片小島。一個沉醉于控制的人看到的則相反。他或她把控制視作生活中的支配力量、保護力量——海洋。這樣,問題便隨之產生。當我們的自然的、無限的生存能力隸屬于固執僵化的控制的狹隘心理,我們便開始失去應對生活的本能能力、自發能力。控制的愿望強加在我們身上過多的要求,如焦慮、反復思考、完美主義、擔憂等,這過多的負荷最終讓我們倦怠。它如同一臺無油的發動機;摩擦會讓它生煙,然后磨壞,最終——不可避免——這臺發動機會停止工作。”如果我們不想讓自己的“發動機”停止工作,就要學會信任自己、信任生活;信任自己的生命海洋中蘊含著戰勝人生各種挑戰的無限潛能。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勇敢地活下去;無論遇到何種生活、工作挑戰,我們的自然生存本能都會自動自發地幫助我們迎接挑戰、戰勝困難。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充分信任自己的生存本能、信任自己的生命直覺、信任自己的正向自我,順其自然、勇敢堅強地活在當下,活在“逝者如斯夫”的生命之河里。
打造“正向價值觀”的人生壓艙石
順其自然地活在生命河流里,不要試圖過度掌控生活,并不意味著要我們隨波逐流、與時俯仰;而是恰恰相反,我們要打造“正向價值觀”的人生壓艙石,才能在生命河流里不至翻船或漂流不知所終,才能安心享受生命中每朵浪花、才能不錯過人生中的美好風景。
正向價值觀既是我們的人生壓艙石,也是我們的人生指南針。什么是價值觀,簡言之,價值觀就是我們對自我生活、工作所抱持的內心信念、希望、預期或看法等內在價值體系。比如我們也許會認為,工作只是被迫謀生的手段,輕松的業余生活才是人生意義之所在;或者我們會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獲得最大化舒適的自我體驗,其他都是扯淡等等。不管你抱有何種價值觀,它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你的人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缺乏自省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如果我們能夠在與自我對話、與他人、環境日常互動過程中經常反省自己的內在價值觀體系,抱著接納并改善自我、與人為善、和合共贏的基本訴求來修正自己的人生指南針,為人做事替自己考慮的同時,也不忽視他人的正當權益;有著根植于內心的人生修養,無需提醒的生命覺知和文化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生活自由,為他人著想的自發善良,那么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整個人生旅程,是不是就會更加順利美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