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熊貓書院共閱讀的是一本營銷書籍《定位》。定位理論于1969年由兩位全球頂尖的營銷戰略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勞特首次提出,并不斷完善,于1981年出版此書。全球商業環境變幻,營銷手段不斷創新,而定位理論則始終保持著重要地位。2001年,定位理論被美國營銷學會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2009年,《定位》一書被財富雜志評選為“史上百本最佳商業經典”第一名。
在《定位》一書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客戶的心智”,即企業的成功不在于技術有多超前、產品有多炫酷,而是你在客戶心中的位置,以人為本,以需求者和消費者為本,得到客戶的認可與心智才是根本。
這不禁讓我想起現在為知識付費時代,各路大牛的崛起,他們的成功是不是也可以試著用定位的理論來分析思考一下呢?
首先,定位是什么?
我們現在處于一個信息超載的社會,每個人的注意力都很有限。如何讓自己的企業、產品、信息脫穎而出、博得注意,吸引這有限稀缺的注意力?
定位理論要求企業/產品/服務等在一開始,就以一個獨特鮮明的信息表達切入潛在客戶的心智,因為如果沒與眾不同的信息表達,就很難在海量的信息中脫穎而出。
定位就是讓你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
正如我們在說知識管理,會想到蕭秋水老師;我們說簡書頭牌,會想到彭小六六神;說PPT大神,會想到秋葉老師;說時間管理,會想到葉武濱老師;說生涯規劃,會想到古典老師;說起采訪,會想到剽悍一只貓。
在知識服務時代,各位大神牛人的成功,我認為,都是他們很好很準很快地找到了定位,并在這細分的市場里,為我們提供與眾不同的內容,從而在我們的心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贏得客戶心智的兩大原則
第一大原則:成為第一,盡早建立產品在同一品類中的領導地位。
我們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知道世界第一高峰,可是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是誰?世界第二高峰在哪里?大家很難打上來,我們仿佛對第二名不關心也不在意。
定位是獲取客戶心智的一個有組織的體系,而獲取客戶心智的最佳捷徑,就是成為第一。通過創造性的努力,開創第一。這樣的領導地位,會給你帶來很多實質性的優勢,會讓你在長期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就像我們看到的,最早一撥發展起來的知識服務大牛,越來越厲害,被更多人認可,已經積攢的人氣,令其他人很難超越。
第二大原則:如果你不能在某一方面爭得第一,那就尋找一個你可以成為第一的領域。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現在的很多知識服務的牛人其實在剛開始時并沒有那么厲害,也是通過社群互動、學習,不斷積累提高,與早期的大牛勾搭,讓自己慢慢擁有影響力,而試圖在某一領域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與其他人區別開來,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尋找并占據一個空位,從而成為自己擅長領域或自己創造某一領域的第一,擁有大量的粉絲,占領更多客戶的心智,然后成功。
其實兩個原則歸根結底還是要向第一努力,這塊領域成不了第一,就向另一塊自己擅長的領域努力然后成為第一,這樣才能占領客戶的心智,才會成功。而從自己的個人發展過程來看,不管是學習還是愛好,總是貪大求全,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沒有學徹底,結果什么都懂一點,什么都不專不精,真的需要好好考慮自己的定位,打磨自己的能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