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兩句話,就呆了一呆,這種感覺很享受。凝神半響,稍稍改動幾個字,就恰恰是自己當下心緒,這種感覺更奇妙。
“寒家歲末無多事,插枝梅花便過年。”老鄭家附近的梅花該是野生的,可以隨意折了回家。
梅花館里的是供在幾上,養在缽里的,燈影兒里照著,清冷冷的不可親近。杜鵑館是另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深紅,淺粉,妖紫,孽藍,一大盆并一大片,地上,墻上都是。熱帶植物館樹木茂盛,間以蘭花點綴,穿行其間,有微微迷醉…
郁金香館有個紅色的小火車頭,不自覺湊過去。排隊拍照的都是小孩兒。有個奶奶招呼孫女兒下來說:“快聽話,姐姐等著呢。”回頭喵一眼,又忙改口:“阿姨,阿姨等著呢。”
不由大窘,脫口認到底:“是奶奶!”
那奶奶就一連聲道起歉來:“對不起,對不起,沒看清。”
樂一樂,當是個花絮。
“歲末無多事,看花過個年。”改成如此十個字吧。
北方初春,室外基本上沒有鮮亮顏色。天、地、房屋、樹木,都是灰色的。既使是晴朗天氣有陽光照耀,也只是仿若黑白照片多打了光,突兀地亮了幾度而已。
春意須得耐下心往細微里尋。路旁的玉蘭花兒已長出毛茸茸的芽兒,后山的梅湊近了看也有小苞了,柳條兒遠遠的分明是黃色的,湖里一小塊一小塊的薄冰想化又不想化的懶洋洋的浮著。
人們似乎被教育好了,小游兩日,幾乎未見到有第二個舉自拍桿的。“旅行的意義不是到地兒就自拍。”是這么說的。一絲絲猶豫之后,還是執著地舉著一個異常刺眼的俗綠俗綠的長桿子,全程堅持下來。
不想錯過的,還有一些時光里開出的花兒。
還有窗花,新式的窗花,不用漿糊,不用膠條,破璃上哈口氣,貼上去,就牢牢的了。人在屋里,不經意一抬頭,前后左右,每個方向都有一抺淡淡的喜色。
城邊的某渠,底兒筑了水泥,沿兒砌了欄桿,加上燈光裝飾,儼然脫胎換骨,成了一道風景。年前看到過進一步設計的夜景造型圖,這幾天又分明未見落實,難道要等過十五給個突然襲擊。到時候,也許還能瞧幾眼燈花兒。
沒有多的了。
…………
新的一年,官方文字還是會很多,倒也不怕。只是所謂努力,也只有在這屏上多寫幾個字了。就這樣。
至于小青蛙,過兩天就收了池子里的三葉草,換點銀子,幫他收拾好行裝,打發出去開始又一輪的旅行。
歸來之后的驚喜是想要的,包括土特產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