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閱讀打卡20170613】
【認知突破卡】
1.閱讀書目:《精進》 作者:采銅
2.卡片內容
概述: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向自己提問是成為一位優秀學習者的第一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在各種與學習有關的推文里,好的學習者通常是這樣學習的——
(1)訂立計劃
比如,接下來兩周我要看完《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
(2)實施學習
從頭到尾地看完這本書,把里面重要的點摘錄出來,寫成筆記,堆放在筆記軟件里。
(3)回顧整理
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把書本的要點以整體的方式再現出來,或者寫一篇書評、讀書筆記。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主角(占據中心位置)始終是編制好的書(或者課程),是固化的靜態知識,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哪些讓你心癢癢很想去追尋答案的問題。以既定的靜態知識為核心的學習,學習者(也就是我們)只能扮演“搬運工”的角色,我們所做的只是完成了知識從書本到大腦的物流工作。
相反,一個好問題,是我們學習征途上的明燈,讓我們成為一名“獵手”,知識變成了我們主動去偵探、捕捉的獵物,而不是我們戰戰兢兢供奉著,或者亦步亦趨跟隨著的對象。在問題引導下的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我們所探索的知識是沒有邊界的,不再拘泥于學科之別,領域之分,而是為了找到問題的解,放開手腳去尋訪一切可能的線索,并且連續不斷地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它們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連綴在一起。
啟發:“以提問為向導的學習理念”,讓我重新理解了什么是“主動”。通常,提到主動,我們會聯想到行為和態度上的主動進取。就算是談到主動學習,也只會理解為多看書、多做題。但我們很少會想到思維層面的主動,也就談不上對“思維上的主動”能夠帶給我們的價值有清晰的認識。
關于“思維上的主動”,我想起了《為生活重塑教育——中國的教育創新》這本書里面,講到了泉源高中實驗班的創辦人張良在開學第一周,帶著學生做了一件在傳統學校看來無法想象的事情——撕書。他把高中9門課3年的120多本教材全部堆在桌子上,讓學生們把這些書撕開。
其實,他這么做并不是想要拋棄教材,而是想給教材“整容”——給學生創造一個全新的、打破學科分野的、全景式的知識情境。具體是怎么做的呢?他把教材的全部目錄打印出來貼滿墻壁,讓學生們用幾天的時間來觀察、分析,最后根據自己的常識和感覺提出新的編排結構。
通過觀察和討論,學生開始發現一些端倪:
政治和歷史中為什么有些章節連名稱都基本一致?比如資本主義經濟、羅斯福新政、經濟全球化等。
為什么物理和地理都有關于行星運動的分析?
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歷史、政治和語文中要重復學習?
為什么地理、化學和生物都有關于水污染的內容?
為什么關于邏輯的知識要分散在數學和政治兩門學科中?
大家有沒有發現,當打破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編排結構以后,學生開始從皸裂的縫隙中提問了!這是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第一步,而且這一步是靠學生的自主探索得到的——學生自己啟蒙了自己。
而且,通過提問,學生們不再迷信教材,他們開始意識到教材也只是呈現知識的其中一種方式而已,這種視野的提升給了他們更強的主動建構的意識。接下來,張良要求每個學生按照主題詞組合知識,提煉出來的主題詞寫在黑板上。經過討論后優化合并成26個學習板塊,這就是泉源新課程的雛形。
你們看,這就是賦能,這就是共創——打破知識既定的“劇本”,由學習者自己去主動建構出新的“劇本”。孩子們,既是學習者,同時也是學習的設計者。這樣的設計,孩子們的內在學習動機能不強嗎?
在《游戲化實戰》這本書里,提到人類行為背后的八種核心驅動力,張良的做法巧妙之處就在于同時融合了前面五種驅動力:
1.史詩意義與使命感
體現在:讓學生們感覺到“打破陳舊知識體系,重建適合高中生的知識網絡”這份使命感。
2.進步和成就感
體現在:重建知識網絡所帶來的成就感。
3.創意授權和反饋
體現在:張良給他們授權去自定義自己想學的知識主題和內容,并且給予實時的指導和反饋。
4.所有權和擁有感
體現在:學生們對于自己創造出來的知識網絡有一份榮譽感和珍惜。
5.社交影響和關聯性
體現在:學生以組隊承包學習板塊構建和迭代的方式進行社會化學習,建立起比傳統學校同學間更深度的合作伙伴關系。
所以說,對于學習而言,游戲化設計并不等同于生硬地植入積分系統、把任務包裝成升級打怪。它的本質在于把學習者放在設計者的主導角色上,老師把自己后置,變成關鍵節點的指路人,搭好基礎舞臺,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
這個教育創新的例子,除了告訴我們,要實現“思維上的主動”可以從提問開始以外,還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云與鐘的隱喻。
鐘是一個結構化的物體,有固定的形態,一旦打碎了,就不再是鐘。
云是一個非結構化的物體,沒有固定的形態,打散了,每個碎片依然是云。
在工業時代,鐘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隱喻。因為工業時代講究一切結構化、體系化,以保證社會生產的高效率、低誤差。到了信息時代,世界運作的法則慢慢轉變為云的隱喻。但具體到各領域的核心規則迭代、以及人們的觀念迭代,則各有快慢。比如,早年的門戶網站還保留著目錄嵌套這種結構化的思想痕跡。后來才逐漸出現tag這種打破固化目錄,讓同一個信息可以連接多個標簽、多個場景的功能設計,云計算、云服務等一系列更能體現云這種思想的互聯網產物也逐步涌現。
遺憾的是,云這種思想進入教育這個重要領域的步伐略慢,阻力也比較大。但張良為教育領域做了一個很好的探索——打破教材目錄這種鐘型結構的工業時代產物,讓學生們自主“造云”。
由此,我認識到:要培養、實現“思維上的主動”,提問是一種方式,有意識地找出和打破陳舊的、抑制內在動機的鐘型結構這種默認設定,重組自己的云,也是一種思路。我們在訓練營里面提倡的卡片寫作,就是在積累屬于自己的“云”。著名的作者納博科夫在被問到自己高產寫作的秘訣是什么的時候,就提到了卡片寫作。他隨身攜帶卡片,把靈感所至都寫在卡片上,每次的創作都是卡片之間的自由拼接。所以,總能涌現各種讓人驚嘆的奇思妙想。
其實,“思維上的主動”還有一個非常生活化的表現,就是幽默。作家王蒙說過:所謂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主動。吳伯凡的專欄里面,曾經對幽默和主動的關系有過一次很精彩的闡述:“一個很被動的人他是沒辦法幽默的。在一個固定的場景下,一般的人都是順向的思維,而幽默的人不是被動的受這種態勢的操縱,他在思維上完成了某種逆襲,一種超級主動的方式來解構和重新定義眼前的場景。”
關于怎樣培養“思維上的主動”,以后還會有更多的探索和梳理,希望能夠把它錘煉成一門課程,分享給大家。
哦,對了。“以提問為向導的學習理念”這個知識點還包含了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理念——提問本身是包含探索的責任,而不是拋出一個問題以后坐等別人提供現成的答案。以此,與君共勉。
備注:以上打卡內容是我作為讀書教練在北辰真閱讀訓練營(實驗版)所寫。我會帶著訓練營的小伙伴們進行共讀和讀書卡片寫作,也會對小伙伴的卡片內容進行點評,指導他們更深入地思考,升級認知。目前訓練營正在內測階段,有興趣參加訓練營(正式上線版)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jiawen810232,了解詳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