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國航天日主題“明月升海,九天攬銀河”,猶如一幅跨越時空的瑰麗畫卷,將千年飛行夢與新時代科技創新交織在一起。從“東方紅一號”飛船劃破蒼穹,到“天文二號”探測小行星,從“嫦娥七號”探測月球南極,到聚焦“人工智能+航天”的上海主戰,中國航天員正以“九天敢探月”的英雄精神,書寫著科技自主自強的新篇章。
從“嫦娥飛向月球”到“天文探火”,黨員干部要以“十年磨一劍”的決心推動科技發展。航空航天工業的每一次飛躍都是對基礎研究的一次深度攻擊。“天文二號”探測器采用直徑為17平方米的柔性太陽能翼,克服了深空探測的能量挑戰;“嫦娥七號”將突破月球南極水冰資源探測技術,為未來月球基地建設奠定基礎。這些成績的背后,是無數黨員、科研人員扎根實驗室、在發射場艱苦奮斗的默默付出。黨員干部要強化戰略思維,聚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構建“需求導向+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體系。通過設立“揭幕引領”項目、建設重點實驗室等方式,引導創新資源向基礎研究傾斜,促進“從0到1”的原始創新。
從“鵲橋接力”到“天宮課堂”,黨員干部要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探索創新。航天工程的每一個突破都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首批合作計劃已選定17個國家的9個項目;“西河”探日衛星實現空間科教普及深度融合,體現了我國“聚精會神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同時,拓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借鑒上海主場活動“AI+航天”的創新理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傳統產業賦能,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式創新生態圈。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黨員干部要以“成績不需在我手里”的境界團結奮斗。對航天精神的每一次傳承,都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積淀。錢學森“五年回國,十年成就兩彈”的執著,王亞平通過“太空教學”點燃青少年科學夢想的擔當,都體現了航天員的精神背景。
黨員干部要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航天傳統,把個人奮斗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通過建立“黨員研發團隊”、“青年突擊隊”等平臺,引導黨員在重大工程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同時,完善技術評價體系,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激勵機制,讓科研人員安心應對挑戰。正如上海航天團隊在“天文一號”任務中通過“雙線并行”和“八地協同”克服技術難關一樣,黨員干部也需要以“成功不需我出”的心態團結各方力量,形成“共思共進”的創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