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1.
丹尼·博伊爾的電影《猜火車》中,有這樣一段臺詞: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家庭。選擇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鐳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路里,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三件套西裝……選擇未來,選擇你的生活……
公眾號上的讀者看到這句話可能會覺得眼熟,沒錯,你們一開始關注我的時候,彈出的那條自動回復的消息,就改編自這段話。
人生處處有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對應著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我說到這里,愛看電影的朋友一定會想起那部片子,《蝴蝶效應》。這部影片中沒有魑魅魍魎,怪力亂神,標簽卻是“驚悚片”,正是因為男主在不斷的穿越回起點,不斷給當初的一些細節做出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到最終卻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使得故事劇力萬千,結局驚天逆轉。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全程都像是多米諾骨牌的命運游戲,讓人不禁感到命運的定與不定,后脊發涼,一身冷汗。
耳熟能詳的驚悚大片《電鋸驚魂》系列,則將各種選擇及其帶來的后果夸大到極致,那個頭戴面具的神秘人仿佛就是命運的化身,他不干擾你的任何決策,但他永遠給你提供著選擇,當然,所有的后果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擔,去負責。那平靜如水,卻深沉有力的一句“I want to play a game ……make your choice”仿佛提醒著我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莎翁的經典悲劇《哈姆萊特》中,有一句獨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to be or not to be”,有人聯系上下文,將它譯作“生存還是毀滅”,而我更喜歡直接把它譯為“這樣還是那樣,”這是一個永恒的問題。
2.
人們喜歡對是非做出判斷,但人們討厭判斷事實,明辨真偽,預測未來,因為前者最容易,抬起屁股站站隊就可以了,而后者最難,甚至是有些可怕,可怕在何處?可怕在“未知”,我們多半的恐懼都是源于我們的“未知”,你不知道那條路上會有什么樣的景色狀貌,所以你不敢輕易踏上那條路,所以我們信奉著一句“要問山下路,順問過來人。”
過來人問什么有如此大的權威呢?是因為在面對過來人的時候,沒過來的人,心里是沒底的,面對種種選擇,到底哪條路是對的?我選這條的話,會如何?選那條的話,會引發什么后果?眼前一片迷霧,心里好怕怕。而在這個時候,每個來到你面前的過來人都可以被神化為智者,都不用說別的,一句話就能把你鎮住:年輕人,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這太偉大了,偉大的如此不講理,過來人手里攥著各種有關未來的水晶球,把你每種選擇會帶來的連鎖反應及其最終結果指給你看,你但凡有一絲質疑之處,他就會語重心長,急不可耐:啊呀,不行不行,你知道,那樣有多危險么!這一句話就可以輕易打碎你所有的不羈,立馬把伸出的小手揣進兜里,拿個小板凳,好好聽課。
然而事實卻是,面對無常的現實,很多過來人都沒有過來過。
3.
大學臨近畢業那年,省內的某個令人垂涎的事業單位向我拋出橄欖枝,先下放到基層鍛煉半年,然后直接錄用,當然,還有一些附加條件。去,還是不去?這個問題難倒了我,我心里知道,去,是一種人生,不去,我將踏上另一段旅程。當時一度很苦惱,我就找到了我們學院的某位領導,也是曾經教過我幾節課的老師,把所有的困惑講給他聽,希望他能為我指指路。
那天下午我們聊了兩個多小時,他耐心的坐在那里,幫我梳理分析了每一種可能,選擇哪條哪條路,將來有可能過著什么狀態的生活,考研,考公務員,進企業,進事業單位,自主創業,自由職業,林林總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是單純的描述,卻沒有定性的結論。
最后,我忍不住地問:所以呢?所以我該往哪走?所以我該選擇什么?
他說了一段特別實在的話:
你真的覺得,一個下午就能概括得了你的一生嗎?不是的,你現在才二十來歲,等你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會發現,人這一輩子,選擇真的是太多了,你會遇上無數次類似于現在的時刻,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你會面對無數次的選擇,你要經過的岔路口也很多,并不是說走上了哪條路,一輩子都定了。假如你走上這條路,但這條路上,你會遇見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時候,某個人的某句話,哪怕是一件事發生的早晚,都完全有可能再延伸出幾個岔口,把你引到另一條路上去。沒有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簡單明了的告訴你你的未來會怎樣,真有的話也是騙子,我把所有的可能性陳述給你聽,這就夠了,最終的決策權留給你自己,跟隨著心里最直接的想法去做每一個決定。不用迷茫,不用害怕,更不用糾結,你要知道,選擇是無關好壞正負的,每一種選擇,都是一種命運,你只管大步向前,坦然地接受每一種改變,進而開啟一段別樣的旅程,人生也將變得飽滿。
4.
當我在日后的生活中,又經歷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情冷暖與世事變遷,我不斷加深著對這段話的理解,也收獲了一種明朗與坦然。
面對諸多抉擇時刻,不再迷茫,不再恐懼,我知道唯一永恒的不變,就是變,每一條路踏上去,都是一種不同的人生,沒有好壞,只有不同,躊躇不定左右篩選,僅僅是浪費時間。
面對人走人留,不再聲嘶力竭,痛苦不堪,我知道做自己就好,裝出一副對方喜歡的樣子,早晚自己也會露出馬腳,每個人的走近或是疏遠都供他們自己去選,到最后,留下的是同好,離開的也不是小人,僅僅是他們選擇了離開,選擇了另一種命運,就像選擇吃咸鹽,還是吃米飯。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心中卻更加堅定。沒有“選”出來的人生,只有走出來的旅程,跟拋硬幣相比,糾結反而顯得沒用。未知不但不可怕,反而會讓你看清: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盡管前進前進前前進,做好手頭上能做的一切事情,天知道時間會把什么樣什么樣的莽莽后生,變成什么樣什么樣的白發老翁。
面對一個個讀者的提問,一雙雙困惑焦慮的眼睛,自己也有了主張。“韓大爺,我畢業一年,這份工作還蠻喜歡,只是工資太少了,有個工資更多但我不是很感興趣的工作,你說我干不干?”“韓大爺,我不是很喜歡身邊的這個人,我總能看到有另一個更好的交往對象供我去選,你說我選不選?”“韓大爺,我想做什么什么事,但我父母不同意,你說我該怎么辦?”“韓大爺,我看誰誰誰如何如何做,最后成功了,你說我該做什么樣的選擇,才能像那個人一樣,不辜負人生中最寶貴的十年?”
對待這些疑問,我只會提供給讀者各種可能性的猜想,卻再也不給定性的答案,沒有任何一種人生可以復制,你怎么選都行,隨便。這話聽起來不負責,其實是最負責,因為重點不是你怎么選,你怎么選都能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重點是只要你喜歡。
如果說非要有個建議才能讓你心安,那我的建議也很簡單:隨時保證,能讓自己“還有得選”。
5.
像我寫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個充滿無數選擇的過程。
我寫還是不寫?這會導致好多種結果。
我題目用什么?用《每一個選擇都是一種命運》這類的,還是用《人生大事,如何決斷?——馬云、巴菲特等人都在使用的方法大全,不看后悔整一年!》這類的?這不光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還會分別吸引過來兩類截然不同的讀者。
我怎么處理這些素材?是用一種大家都喜歡的方式一個故事附帶一兩個金句,還是我筆寫我心,想到哪里寫哪里?這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還會順便考驗下讀者的耐心。
我寫完之后選擇上午發還是下午發?
讀者讀完后會對我說什么話?
他們選擇了點贊還是不點贊?
看完文章后選擇喝水還是吃飯?
吃什么?
吃的時候選擇對誰說話?選擇說什么話?
用什么語氣說?選擇對對方發來的一句話如何回答?
選擇搭公交還是地鐵回家?
每個選擇,都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你看,人生最有趣的地方,就在這里啊。
與其不斷掂量著利弊得失,糾結痛苦在原地,莫不如走吧,詩酒趁年華,大膽而隨心的踏上一條小路,然后專注而堅定地走下去。走下去,就是硬道理,站在岸上學不會游泳,一步不動的人,感受不到命運的神奇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