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并不在于有問題,問題是盼望沒有問題,而且認為有問題才是問題。
——【美】西奧多·羅賓
001?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我們大多數的不愉快在于——很多事情都不會按照我們預想的樣子去發展。
當事情偏離了我們預想的軌道,我們的控制欲會受到挑戰,然后產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其中最常見的應激反應便是——把現象問題化。
002? 舉個例子
對高中生戀愛這件事情,您怎么看?
這不就是早戀嗎?遇到這種事情還有什么好說的,直接告家長,思想教育啊!
的確,那時候我們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者,長大工作后的我們會成為這種行為的幫兇。
這是因為高中生談戀愛這件事情不符合我們對高中生的期待,所以“早戀”成了一個問題。
但這真的“早”嗎?初中我們就學習男生和女生的第二次發育,如果按照生理發育基礎,女生12歲,男生14歲便是發育期了,此后我們將逐漸發育出屬于自己的性別特征,不論是男性,女性,還是跨性別。
女性17歲,男性22歲,發育基本停止。從生理基礎上講,我們已經發育成一個完整的人了。
除了生理年齡,還有個概念叫做心理年齡。這個概念指明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很有可能與其生理年齡不符,是社會化程度的體現。
所以在初中甚至高中,男女生互相產生愛慕之情是很正常的。讓這件事情不正常的是人們對此的態度——問題化對待,被忽視的性教育和人際關系教育,被忽視的青少年自我效能感教育。
我們盡力遏制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卻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待它的方式。
003? 問題是怎么出現的
有沒有人曾向你不停的抱怨過?
有沒有體會過被別人的抱怨影響了心情的感覺?
你有沒有注意過這些被抱怨的事情,或者正在抱怨的人?
我發現自己最近很“擅長”抱怨,尤其是對老師上課講英語這件事情。反思之后我覺得,這出于一種復雜的心理——渴望被關注,帶有一些炫耀,還有沒話找話。
當我抱怨的時候,聽者應該是察覺到的。怎奈大家素質都高,所以我并沒有察覺到大家有什么不適,只是繼續在自己的世界里沾沾自喜。
老師上課講英語是問題嗎?不,只是我心里將其當成了一種障礙,是學習中遇到最大的問題,所以才會去抱怨它。
當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問題是我們把它當成問題時,問題會不會好很多?
004? 停止抱怨
有人說,永遠正能量的人惹人煩。
那么如何定義這個“永遠”?
你會每天24小時與這些人形影不離去感受他的正能量嗎?
或許,只是通過一些渠道去感受吧!或許,是他的種種表現讓你覺得他總是正能量,而且有些過分表現。
其實,在正能量與負能量之間,還有一層表征——“平靜”。可是依然會人會將“平靜”也劃歸到正能量里面,以此對抗自己心中的負能量。
停止雞血,停止抱怨。
如果你覺得怎樣做都是有問題的,那么不妨詳細的問問自己,問題到底是什么?連續追問三次,給自己一個答案,然后停止糾結,繼續前行。
上完喬老師課后的一些感悟,亂說一氣,不知所云。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