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我同學在公司申請了一個臺式,硬件是由自己挑選,公司購買。于是乎,我和他一起挑選了兼容性較好的黑蘋果硬件,前天組裝好。然后就在昨天開始安裝黑蘋果。
同學的電腦硬件配置如下,給大家參考參考:
CPU:i5-9600K(一開始推薦的八代U,后來因為和主板組合買便宜點,選了這個。在CPU的選購上大家直接買八代U就好了,當然九代也是可以安裝黑蘋果的)
主板:技嘉z370 HD3(因為加上CPU套裝組合買便宜,因此也留下了一個坑。z370或者說370系列主板只支持八代U的,如果要支持九代U得先用八代U點亮后進入BISO升級一下BIOS版本)
電源:直接選了個300W功率的的,型號牌子什么的不記得了
機箱:這個直接跟著主板板型來選就好了,沒什么特殊要求隨便選選就好。因為我們選購的主板是ATX板型的,就直接選了個兼容ATX的機箱
CPU散熱器:買了個四銅管的散熱器
內存條:買了兩根16G的DDR4 2600Mhz的駭客神條
硬盤:512G Intel NVme固態硬盤
顯示器:同學自己買的LG 2K寬屏
-
鍵鼠:隨便買,能用就行,最好是插USB的
其實挑好CPU和主板是最關鍵的。
開始安裝
鏡像:【黑果小兵】macOS Mojave 10.14.2 18C54 正式版 with Clover 4792原版鏡像;下載完之后一定要校驗一下MD5,確保完整性。
制作安裝U盤:在另一個電腦上,Windows下使用TransMac制作好安裝U盤,這個就不說了,網上一大堆教程。
BIOS設置:
vt-d -> disable
DVMT Pre-Allcated -> 128M (以后萬一要接4K顯示屏)
DVMT Total Gfx Mem -> Max
-
快速啟動(boot quick) -> disable
這塊主板發現就這幾個地方需要改改,如果還有我沒發現的,大家可以留言
開始安裝:制作好之后,把U盤插在后置USB2.0接口。這里說一下,最好插后面的USB接口,而且最好插在USB2.0接口上,減少禁行的發生。之后從BIOS中選擇從U盤啟動,進入四葉草。光標移動到options選項,回車;configs,回車;選擇了config_UHD630這個配置文件。之后return,選擇boot macOS Install form Install macOS Mojave,然后就開始跑代碼了。
代碼跑完之后出現蘋果logo和進度條。進度條讀完之后,進入了安裝界面。先選擇語言,當然選擇簡體中文啊。
之后工具選擇界面,先選擇磁盤工具,然后左側選擇我們的硬盤,然后點擊抹掉。名稱自己隨便取,英文的不要太長就好。我們取的APPLE SSD。下面這一欄格式選擇Mac OS拓展?(日志),接著下面一欄選擇GUID分區表格式,點擊抹掉,然后點擊完成。因為這是一塊新的硬盤,抹掉會自動有一個大于200M的EFI分區。
PS:如果你是已經裝過Windows的硬盤,請確保你的EFI分區大于200M,否則會造成這一步抹盤失敗。如果你的小于200M,給你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關機,拔下U盤,用一個裝了PE的U盤啟動,打開diskgenius磁盤管理工具,看看有沒有MSR分區,有的話就右鍵這個分區,刪除這個分區,然后右鍵EFI分區調整大小,直接把中間的杠杠拉倒最右邊。如果沒有的話,就悲催了,重新給你硬盤分一下區吧,這次記得把EFI分區調大一點。
抹盤這一步操作完成之后,我們就可以關掉磁盤工具了。這次我們點擊安裝Mac OS,出現硬盤選擇界面,選擇我們剛剛抹好的盤,名字是APPLE SSD。之后就是協議什么的,同意就行。然后就是一段時間的等待。NVme的速度不錯,兩三分鐘就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安裝。機器自動重啟!
重啟后我們依舊從U盤啟動,進入clover,選擇options選項回車,選擇configs回車,選擇config_UHD630回車。然后return,這次我們選擇的啟動項是boot macOS Install from APPLE SSD(此處的APPLE SSD是我們之前抹盤的時候命名的名稱,請根據你的實際情況選擇)。然后開始跑代碼,一切正常,出現蘋果logo還有進度條。進度條下面出現了一行字,正在安裝,剩余大約3分鐘。
這里說明一下,現在蘋果系統安裝有兩個階段,我的理解是上一步的安裝是把蘋果系統的安裝程序復制到硬盤中,這一步是用硬盤中的安裝程序把系統安裝到硬盤上。以前我記得是只有一步的,這樣做可能是為了提高安裝系統的速度,畢竟從U盤中執行安裝程序和硬盤中執行安裝程序相比肯定是更慢的。好的,回到正題,等這一步安裝完成之后,我們的系統才算是真正安裝到硬盤了。機器依舊自動重啟,還是選擇從U盤進去clover,選擇options選項回車,選擇configs回車,選擇config_UHD630回車。然后return,這次的啟動項我們選擇boot macOS from APPLE SSD(一樣的,APPLE SSD是我們之前抹盤時候命名的硬盤名稱,請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來)。一樣跑代碼,一樣正常顯示蘋果logo加進度條,然后進入了系統。然后是引導設置,這些很簡單,自己按照引導設置。
UHD630核顯的驅動
進入系統后,點擊左上角的小蘋果圖標/關于本機,發現顯存只有7M,也就是意味著核顯并沒有驅動上。理論上最新版Lilu.kext加上whatevergreen.kext這兩個驅動,只要配置文件中Graphics/Inject Intel勾選上就能原生注入驅動的。但是不知道我同學的怎么沒驅動上。只好自己動手了,使用Intel FB Patcher這款軟件,教程:Intel FB-Patcher使用教程及插入姿勢。拓展閱讀:【黑蘋果顯卡驅動】通過Device/properties 給Framebuffer打補丁一點經驗。視頻演示:Intel FB-Patcher正確演示1102修改。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還是讓系統脫離U盤引導。使用Clover Configurator這款軟件(后文中簡稱CFG軟件)點擊左側mount EFI選項卡,選擇我們硬盤上的EFI分區。
點擊圖中箭頭所指的按鈕后輸入我們引導設置中設置的電腦密碼就可以掛載硬盤上的EFI分區。同樣使用這個方法也可以掛載U盤上的EFI分區。之后,我們把U盤中的efi分區EFI文件夾下的CLOVER文件夾和BOOT文件夾復制到硬盤efi分區的EFI文件夾下。復制好后打開硬盤中的EFI分區中的CLOVER文件夾,刪除除去config_UHD630的其他plist配置文件,并且把config_UHD630.plist重命名為config.plist并且用CFG軟件打開,點擊左側SMBIOS,右邊點擊一個上下在一起的箭頭選擇機型,以此來配置我們的黑蘋果機型。我這里選擇的是iMac18,3。
現在就可以通過硬盤啟動引導了,我們把U盤推出拔掉。下一段,我要好好說一下遇到的一些坑。
驅動核顯遇到的坑
一開始用軟件生成了config.plist文件放在桌面,使用CFG軟件打開,同時打開硬盤EFI分區中的config文件。桌面的config文件使用CFG軟件打開后,左側選Devices,右下角點擊Properties,可以看到需要打的補丁在里面了。在下面一小欄中左側右鍵copy,粘貼到硬盤的EFI分區中的config文件對應位置。(上面視頻演示中是直接把打好補丁的配置文件導出到硬盤EFI分區,這么做的話他會自動把補丁拷貝到硬盤的配置文件中,同時把原來的配置文件備份,我這里是手動復制過去)。補丁打好之后,重啟發現顯卡雖然驅動上了,顯存2048M,但是屏幕一直在閃,眼睛都快要瞎掉那種。一開始我以為是因為同學2K屏屏幕的緣故,故調整一下參數:
- framebuffer-stolenmem:00003001 -> 00000008(19M改128M)
- framebuffer-unifiedmem:00000080 -> 000000C0(顯存調整成3G)
- framebuffer-fbmem:00009000 -> 00000003(fb內存9M改48M)
添加一個參數:
- framebuffer-cursormem -> 00000003(cursor內存設置為48M)
修改好之后,保存,通過硬盤啟動。竟然發現內核崩潰了,原因是framebuffer補丁沒打好。
可是我明明打了啊,還是按照高分屏來打的啊!后來我猜測,framebuffer-stolenmem翻譯成中文意思是丟失的內存,作用可能是給BIOS中添加DVMT內存的。4K屏需要128M或以上,普通屏幕需要32M以上,而筆記本一般不能在bios設置這個,而一般大小可能是32M,具體多少我不清楚,所以只能通過這個補一個19M上去,這樣就會大于32M了。可是要知道我們一開始在BIOS里面就設置成了128M,然后我們又加了一個128M,可能是這個DVMT內存過大導致補丁反而沒打上去。有了這個猜想,用U盤引導啟動,進入系統后我又把這個改回去了。之后關機,又用硬盤引導啟動,發現能進去系統(原來我的猜想是正確的,嚇得我趕緊去改了一下我的博客:【黑蘋果顯卡驅動】通過Device/properties 給Framebuffer打補丁一點經驗)。顯存也是3G,但是還是不停在閃屏。莫非閃屏不是這些的影響?幸運的是,在網上爬帖發現也有人遇到這個問題,驅動UHD630之后卻一直在閃屏,他們通過把進行修改成iMac18,1解決了。原來這么簡單就可以解決。果然,我使用CFG軟件編輯硬盤上的config配置文件,修改SMBIOS為iMac18,1之后不會閃屏了。
聲卡驅動
這一部分比較簡單,因為這塊主板聲卡驅動有先例,我知道這塊板子的layout-id該注入多少。(layout-id影響著聲卡輸出路線。個人理解:比如聲卡通過什么線路輸出到前置耳機孔、后置耳機孔、內置揚聲器啊什么的。中文意思就是布局id,顧名思義,有點輸出線路布局的味道。也就是聲卡通過什么線路輸出通過這個id決定,填對了才會有聲音嘛。詞窮,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釋,想知道有哪些數字可以看我上一篇博客《記一次黑蘋果安裝》)。這塊主板layout-id是92,我們通過CFG軟件打開硬盤上的config配置文件,在圖中位置填上92。
然后打開硬盤EFI分區:CLOVER/kexts/other,打開這個文件夾之后打開這個文件夾下的
其他驅動
文件夾,把AppleALC
最新版這個驅動放到other
目錄下。記得保存好配置文件之后重啟一下,聲卡就成功驅動上了。最后,附上一張關于本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