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黃渤的作品《瘋狂的石頭》,影響深刻的就是黃渤披頭散發的在橋上瘋跑,第一反應這個演員不一般。再到今天看黃渤的《斗牛》,一邊笑一邊哭得看完,和思考。發現一個好電影會讓觀眾把對演員的注意力完全放在電影的故事本身,也是因為演員足夠好,足夠真實。
細想淚點無不在于牛二和九兒的感情,和牛二與”八路牛”九兒的感情。
當牛二從死去的九兒胳膊上取下那個鐲子,當牛二本可以一走了之的時候,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得返回去救那個倔強的老伙計,他斡旋在日本兵,日本傷員,土匪,逃難的難民中,從郎中的刀下,日本傷員的槍口下,要把九兒交配給土牛的土匪手中,搶過了九兒,過上了自己夢想中的“男耕女織”的生活。
牛二有一句話“這個社會,人不像人,狗不像狗。”大概就是那個時代一個農民眼中最直觀的理解。
這些要搶九兒的人,有的要喝九兒的奶,有的要吃九兒的肉,有的要利用九兒為土牛交配,只有牛二,在把鐲子套在九兒鼻子的一瞬間,他真的是把牛姑娘九兒當做一條生命去愛了。因為愛,所以冒死也要把九兒從日本人手里搶出來,所以可以原諒不共戴天的日本學生兵只因為他救好了九兒的病,所以要打醒一整個冬天里陪著自己昏睡的九兒。
有人說《斗牛》是黃渤一個人的獨角戲,但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過程中,還會有很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郎中,在要殺九兒的門外因為踩了雷而嚎啕大哭,會突然想起來郎中原來只是一個治病救人的善良的普通人,是戰爭和饑餓讓他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把人逼得不像人,把善意和淳樸的靈魂逼成了殺紅眼的劊子手。
比如日本學生兵,從來沒殺過人的他被逼著學會殺人,求著牛二不要殺他的時候聲嘶力竭:把我家人的照片還給我。沒有泯滅人性的他會牽著牛去散步,因為他說奶牛不散步會生病。他會在自己生命不保的時候給生病的牛按摩乳房,溫柔得說:舒服吧。我想,日本兵在奶牛九兒的身上找回了家的感覺,找回了以前在家養牛的溫暖。戰爭帶來的傷害又豈止是給受害國的人民呢?
牛二在尸橫遍野的環境里摸爬滾打,最終發現依舊無處可去的他還是回到了山上。在一片蒼涼中他拿著“二牛之墓”幾張紙片笑了,他對九兒說:別怕,有什么過不去的呢?他的笑容里無盡悲涼。戰爭的傷痛得要多少年才能過去,或者,永遠都過不去。
想起昨天在看《二十二》的時候,一片黑暗與安靜的電影院里,一個曾經成為“慰安婦”受害者的阿婆的話浮現在大熒幕上:“希望中國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為一旦打仗,會有許多人死去的。”那一瞬間眼淚一下子就掉下來,一位經歷過那么多苦難的受害者的這樣一句話里,該飽含著多么大的善意。戰爭,磨滅掉人世間多大的善意,但當受難者不仇視歷史,笑著講完這句話,最該感到羞恥的是參與發動戰爭的所有人!
很多人,很多志愿者,拍攝者想要為阿婆們討個公道或者只是想讓他們晚年舒服一點的時候,阿婆說:“謝謝你們。”善良的阿婆們,希望你們安度晚年。
連續兩天,看到了電影和紀錄片,它們以不同的視角去揭露戰爭帶來的謊言,欺凌,愚昧,傷害。關于戰爭,關于生命,我們還需要了解更多,思考更多,行動更多。現在的我無法說我要怎樣怎樣做,但我一定會身體力行得去了解和體驗這個世界,盡己所能抓住機會去幫助每一個善良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