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放棄完美的理念
你的頭發,你的臉,你的衣服,你的房間,你的分數都不能代表你自己,你比這些東西中的任何一樣都要奇妙和美麗,這是你的本質。你的本質永遠不會是粗魯愚蠢或者卑微的。他們只是你暫時用來表達自己的方式,他們無法定義你這個人。
第11章這里住著一個堅強的孩子
細心聆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我們希望他怎么做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允許和支持孩子忠實于他們的真實感受,他們的情感就會更完整而不會分裂。感受永遠不會因為遭到禁止而消失,只會被扭曲。并且以異常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未經處理的情緒感受會發展成找不到滿足的需求,明智的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吸收和代謝。
第12章這與你無關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來奮斗探索茁壯成長和享受生命的,在這段旅程中他們需要我們的鼓勵。
我們并不總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13章,學習閱讀孩子的心情
父母有時要像偵探一樣通過孩子的行為洞察他們心情的蛛絲馬跡。孩子總是通過其行為不斷地告訴我們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生了什么,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破譯線索,就不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因此無法提供必要的指導與支持。只有挖掘和面對我們童年時代殘留的傷痛才能辨別孩子的真實感受,找出明智的應對方法,尊重他們的感情。
第14章尊重孩子意味著什么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考慮他們的需求,為他們創造表達真情實感的自由空間,避免獨裁和控制。
尊重孩子的情感,并不意味著我們屈服于他們的意愿,也不是簡單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每當我們按照自己潛意識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時,就會蠻橫的否認孩子的獨特性,進而傷害他們。
家長尊重孩子感受的唯一方法是首先尊重自己的感受,只有擺脫了自己的情感困擾才能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情感成長,拒絕專制和放任。尊重孩子意味著把他們視為真正的人,就像我們希望別人把我們作為真正的人來對待那樣。處理問題的效果取決于我們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的尊重程度。
第15章你的要求公平嗎?
當孩子表現出種種幼稚的行為時,父母無需將它當成問題對待,幽默感是化解一切的良藥,沒有什么比歡笑更能打破緊張和沖突了。
第16章在孩子的過渡階段保持理智
在孩子成長中的過渡期,父母不應該給孩子貼上好或壞的標簽,而應該安撫他們,帶領他們安然走過生活的高峰和低谷。
孩子天生懂得隨機應變,他們需要我們的引導而不是操縱。如果我們橫加干涉,孩子非但永遠學不會自我調節,可能還會以欺騙的形式反過來操縱我們。對他人的控制欲來自共生關系中的一個錯誤觀點。我們認為被控制者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覺得他們應該像我們一樣。當我們成熟的走出共生關系后,就需要接受統一性,他讓我們看到別人與我們是相似的個體,所以他們理應向我們一樣走自己的路,活出真正的自我。
第17章哄騙孩子并不容易
孩子知道自己的心,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勵他們跟從內心的聲音。
第18章等孩子疏遠你的時候
如果我們選擇譴責和懲罰,就會不可避免的削弱溝通,甚至徹底關閉溝通之門。一次創造性的對話,其目的是讓孩子在父母的指導下滿足自己的需求,進而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和情緒管理的能力,使得他們的行為自然的符合自身的最佳利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孩子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問題,使我們能夠創造性的制定符合他們要求的標準,安全意味著孩子可以說他們想說的話,坦誠的交流無需被評判訓斥或懲罰。
第19章關于規則的規則
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才是讓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唯一規則是確保安全。在生活中我們與孩子的大多數沖突其實就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我們卻執著于這些次要的東西,忽視了對孩子的發展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為了生活必須的事情而戰,而不是圍繞著可有可無的問題糾纏不休。所謂生活的必須當然包括刷牙洗澡學習閱讀和寫字發展社交關系尊重他人等等,這些技能幫助孩子應對生活的復雜性,但他們并非我們潛意識的偏好,而是每個人健康發展所必需的東西。與之相反還有一些可有可無的目標,比如孩子長大后是不是非得成為游泳明星科學家開豪車或者住豪宅。
第20章如何應對叛逆的青少年
-21章避免作業戰役
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反而用各種強加的課程來取得他們對全世界的自由探索,他們就會失去與生俱來的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第22章孩子為什么會欺負別人
我們要以身作則,在應對挫折的方式上給孩子做出榜樣,消除他們遇到問題時無能為力的感覺。不能懲罰孩子,而是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感覺,不害怕說出他們認為不對的事情。如果事態嚴重,家長一定要站出來幫助孩子,但也要切合他們的需要,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無所畏懼和自我保護都很重要。
第23章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
良好的行為不是由人為的規范或者與別人的比較決定的,而是指切合孩子實際情況的行為。如果我們能從給孩子的行為進行分離變成試圖理解孩子的行為,就會認識到孩子需要自由的忠實于本真的自我,而不是符合我們對他們的期望。
-24章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
自古就有的推行紀律和懲罰的傳統導致我們的世界變得瘋狂和不可理喻。
第25章執行紀律的隱藏原因
假如孩子的發展曲線和父母的心愿產生了沖突,他們就會害怕作出真實的回應,他們甚至可能會因使父母傷心感到內疚,進而迷失了自我,表現出虛假的人格。
我們要讓孩子從實現父母夢想的壓力中解放出來,因為這些夢想植根于我們的需求而不是他們的,然后他們才能夠努力發現自己的心聲,通過自己的經驗走上符合自我的真實道路,這是我們送給所有孩子的最好禮物。孩子獲得幸福與成功會讓我們感到開心,但那已不是是我們追逐的首要目標。
第26章聯結的力量
我們需要與我們的孩子聯結而非不斷地糾正,他們所有孩子都渴望連接而不是糾正。當孩子即將放學回家的時候我們要在情感上做好迎接他們的準備,給他們放松身體和心情的空間,讓他們決定是否與我們交談,允許他們設定談話的基調,而我們只需做一個傾聽者。當孩子到家時我們要微笑著開門,無論他們是否也對我們微笑和擁抱,不管孩子的情緒如何他們都需要感到自己被父母全然接納。換言之,孩子是導演,回家之后他們有權要求父母為他們提供所需之物,我們不能心急,要等待真實連接展開的時期。作為家長我們更容易重視精神聯系,并想用它代替情感聯系,通常這意味著交談。我們認為通過談話就可以與孩子產生連接,然而往往會用話語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而不是傾聽孩子的需求,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放空思想進入一種全然靜默的狀態,這樣才能與孩子的情緒協調一致,讓孩子察覺到真實的自我。
進入舒適自在的靜默狀態是父母與孩子產生連接的前提。六個步驟:W見證,I調查,N中立N協商,E共情,R解決。
第27章見證
我聽到你,我看見你,我接納你。
眼前的人是我的老師,我過去不曾意識到這一點。眼前的情景會擴大我的視野,我會從自己的發現中受益良多。
眼前的人是作為朋友來到我身邊的,而不是敵人
以眼前的情景是我內心狀態的反映,我如何應對這反映出我的自我感受。
眼前的情景在不完美中自有完美,而我也是這樣。
第28章調查
我們的責任是保護孩子,支持其保有自我,絕不把我們的方式強加在他們身上,不提供直接指導,而是讓孩子反思自己最深層的愿望,使其開花結果。很多時候當我們詢問他人行為的原因時,往往傾向于指責而不是對于原因的真正調查,我們不是真正渴望了解孩子,只是想改變他們,除非我們會有真正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否則調查將走入死胡同。
第29章中立
中立首先意味著我們要處理自己的情緒狀態,放下所有情緒包袱,不要有任何情緒暗示,不要對孩子的表白有任何評判。當我們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后的情感需求,明白它已經壓倒了孩子的邏輯和良好的判斷力,那么就更明白指責孩子只能適得其反,這不僅會加劇孩子的內疚更會激化親子間的沖突。中立意味著我們能夠容忍情緒,從而有能力幫助孩子容忍他們自己。我們越實事求是就越能理解孩子的情緒,使他們逐漸學會表達自己。在適當的時候他們內在的沖動就會消散,一旦父母覺得在情感上保持了中立,就可以與孩子展開對話。
第30章協商
如果父母能夠教會孩子協商談判,就是鼓勵他們將生活視為創作的過程。許多情況下并不適合采取非黑即白的解決方案,假設一方想要A方案另一方贊同B方案,那么不妨同時照顧到雙方的需求,商討出C方案。要讓孩子意識到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先放下成見,共同尋求新的見解,實現開拓創新。雖然妥協意味著我們要放棄一些重要的東西,但也會在協商的基礎上獲得雙贏的解決方案。在談判過程中我們尋求雙方的利益最大化,互相促進而不是強迫其中一方投降。有效地進行談判關鍵是能夠容忍沖突,通過協商我們去學會了自我主張,也學會了尊重和兌現他人的愿望。
第31章共情
只有在情感上與內在自我建立連接我們才有可能與他人產生共情,看到他們的本來面目。無論我們將對方的問題看得極其嚴重還是微不足道,都無關緊要。我們沒有資格評判他人,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以及他們能夠承受的東西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用一種全然和諧的方式與他們同在。我們大部分時間要做的就是傾聽和陪伴,如果你覺得需要共情就保持沉默,直視對方的眼睛,全神貫注于對方的感受。只需保持沉默。如果對方發起討論,你的目標永遠是引導他關注自我。
第32章重復、練習和解決
無論我們決定如何應對某個挑戰,孩子都需要在個性受到尊重的氛圍中成長。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將學會信任自己內在的聲音。挖掘內在的潛力,克服生活的困難。因為父母為孩子營造了有利于他們運用自己的能力和感覺解決問題的環境,所以孩子就不懼怕痛苦孤獨和憤怒,也不需要通過喚起這些情感來保護自己。他們會以開放的心態和高度的技巧面對和解決出現的困難。強大的決心不僅能幫助孩子應對生活的挑戰,還能支持他們人生的冒險。尊重孩子個性與感受的父母,能讓孩子學會利用他們的長處來彌補各種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