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導語:在混沌大學App聽了前阿里副總裁,美團COO干嘉偉講《科學運營》,阿干略有啰嗦,但如庖丁解牛一般把如何科學的運營一家公司剖析的一清二楚,我瞬間路轉粉。他在演講最后推薦了《精益創業》這本書,我才想起來,我去年買了還讀過,但不求甚解,實在慚愧。特意把這本書再搬出來,重讀一遍,并準備寫5-6篇筆記來解構一下這本書,掌握精益創業這個認知模型。
? ? ? ? 我沒有真正的創業過,雖然有參與過幾個項目,但是不算真正的創業者。讓我來談精益創業,我的內心是比較虛的,缺乏創業實踐談理論,往往比較空,比較淺,還有可能是錯誤的。但我還是鼓起勇氣來寫幾篇《精益創業》的讀書筆記,精益創業其實是一套方法論和一種創業的模型。既然是方法論和模型,那就有跡可循。好了,那我們接下來正式進入《精益創業》
一、什么是精益創業?
? ? ? ? 作者創建IMVU公司,早期的很多拍腦袋的決策導致了多次失敗,作者一直在尋找一套方法論和思維來管理創業。他學習了日本豐田生產系統的精益生產理論,并把精益思維運用到創新的思維過程中去,隨后,IMVU大獲成功。作者把新創企業的經驗教訓和精益思維,管理思維融合在一起,發展成為“精益創業”的理論。“精益創業”火遍全球,100多個城市都有實踐的社團,這場精益創業運動也幫助很多創業者走向成功。
二、新創企業為什么會失???
? ? ? ? 我們先不著急進入精益創業的話題,先來看看新創企業為什么會失敗。
? ? ? ? 雙創這個話題,在任何場合都會有涇渭分明的兩派,還記得上次《窮查理寶典》線下讀書會,就是否鼓勵大學生創業這個話題,大家有著旗幟鮮明的不同意見。
? ? ? ? 中國企業創業失敗率是很高的,有的說是85%,有的說是90%,還有的說是99%,我也不知道哪個對,但確實比較高的。
? ? ? ? 很多企業創立之初就差不多已經失敗了。以下的新創企業,失敗率尤其的高,基本都用不到精益創業。
? ? ? ? 1、看到別人干某件事成功,你模仿人家也做這件事來創業。比如隔壁老王,開了個東北餃子館,生意不錯。你一看,喲,可以啊,你也會幾個拿手菜,自己又肯吃苦,還有點私房錢,也辭職去租了個門店,干起小飯店來。一如餐飲深似海,你才發現,處處是坑,啥啥都要錢,起早貪黑,掙點錢全交房租水電了。這是最原始的創業思維,完全拍腦袋。
? ? ? ? 2、我認識某個人,或者掌握了獨特的資源,所以我去創業。這樣的創業,前期可能會成功,但資源可能不是永遠稀缺的,比如能力資源,長期來看,資源優勢將逐步消失,而企業很難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尤其是認識某個領導去創業的,風險尤其的大。
? ? ? ? 好吧,你說你聽過很多大咖的課,上過創業訓練營,有團隊,有資源,有技術,有資金,解決的又是剛需、高頻、痛點。是否就能保證成功了呢?那可不一定,看看這兩年死掉的創業企業,你就知道了。
? ? ? ? 看到這,你會說,“我去,這也太嚇人了,似乎就沒有再看《精益創業》的必要了,我還是回去好好上班吧”。別著急,往下看。
? ? ? ? 作者總結了兩個新創業企業失敗的原因,的確很準:
? ? ? ? ? 1、創業初期,應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做了嚴密的分析,用商業模式化畫布把戰略細化,制定了縝密的計劃。甚至預算、績效KPI都用上了,這條路是不通的。因為、創業初期,你連誰是自己的客戶,自身的產品是什么都不知道。使用企業成熟期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初創型的企業,兩個字,找死。
? ? ? ? 2、當目睹傳統管理方式無法擺脫困境之后,創業者和投資人干脆撒手不管,什么事都拍腦袋,跟著感覺走,這就矯枉過正了。企業很快就會死掉。
? ? ? ? 從泰勒拿秒表開始測量工人的工序步驟到今天,管理學走過了100多年。只要是企業、組織,就需要管理。新創企業同樣需要管理。該怎么管理呢?答案:使用精益創業的的方法論和模型。
三、精益創業的內核:
? ? ? ? 作者把新創業企業跟汽車類比。是不是翻譯的問題啊,這一段,看得我好繞,讀了好幾遍才弄明白。
? ? ? ? 汽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反饋循環系統,一個是發動機,一個是司機和方向盤。? ? ? ?
? ? ? ? 1、發動機:發動機不斷的被改進提升,馬力越來越足,這也就意味著一家公司不斷的新顧客,服務老顧客,企業的總量在不斷的增長。
? ? ? ? 2、司機和方向盤之間的反饋:精益創業的方式就是教你如何運營一家企業,不是制定多么復雜完美的計劃,而是通過轉動方向盤進行不斷的調整,比如試著改善產品、市場營銷和運營方式,何時轉型等。
? ? ? ? 我記得劉潤說過一句話,你不敢踩油門狂奔,是因為你不懂的剎車和轉彎。還記得,剛拿了駕照時,龜速一般的挪動著汽車嗎?那是因為你對汽車的控制不熟練。剎車和轉彎就是科學的運營能力。
? ? ? 通過“開發-測量-認知”的模型,不斷對產品進行優化。換言之,精益創業就是研究新產品開發的一種新方式,強調要同時兼顧快速運營、對顧客的認知、遠大的理想以及壯志雄心。
? ? ? ? 小結,對這本書譯者的翻譯水平實在不敢恭維,讀起來非常痛苦。新創企業同樣需要管理,但既不是成熟企業的管理方式,也不是拍腦袋的管理方式。作者根據自己多年創業經驗,結合精益生產思維,發展出來“精益創業”的方法論。核心就是通過“開發-測量-認知”模型,不斷對產品進行優化。明天,我們講講這個模型。